【摘 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主線。作為地方黨報,經濟新聞理所當然是新聞報道的主角。那么,如何通過老百姓能夠切身感受到的生活中最細微的變化,反映未來經濟生活的走向,用最通俗易懂的新聞語言,講述普通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經濟故事,成為黨報經濟新聞報道的重要任務。本文以一篇經濟新聞稿件的采編為例,對如何讓讀者愛看經濟新聞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地方黨報 經濟新聞 讀者 采編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主線。作為地方黨報,經濟新聞理所當然是新聞報道的主角。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絕大多數地方黨報,都能夠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惜版面地報道經濟領域的新事物、新問題、新現象和新成就。但是客觀地說,目前,地方黨報的經濟新聞依然存在著可讀性不強、貼近性不夠,專家不愛看、讀者看不懂等一系列問題,進而削弱了黨報在群眾經濟生活中的影響力。
作為地方黨報,與專業的經濟類報刊相比,由于性質的不同,它們的辦報定位也有著明顯的差別。雖然它們都承擔著傳遞經濟政策等任務,但是專業類經濟報刊的讀者群相對比較“高端”。以目前全國發行量最大的綜合經濟類周報——《中國經營報》為例,它的讀者定位包括經濟學者,經濟、商業專業的大學生以及其他關注商業活動、或者未來的商務活動的參與者。在這個范圍中,《中國經營報》更加強調具有一定決策權的管理者。這一類讀者群有著扎實的專業基礎和較強的閱讀能力。而黨報的不同點在于,必須把最新的經濟政策、經濟動向以及對經濟生活可能帶來的影響,最大限度地傳遞給最普通的老百姓。那么,如何通過老百姓能夠切身感受到的生活中最細微的變化,反映未來經濟生活的走向,用最通俗易懂的新聞語言,講述普通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經濟故事,成為黨報經濟新聞報道的重要任務。
一、發現經濟生活中的不尋常
提起經濟新聞報道,很多記者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上半年我市工業增加值增速全省第一”等等諸如此類的稿件;最常做的采訪就是到某個經濟主管部門,比如發改委、經信委、農委、林業局、商務局等,了解一下該部門主管的領域取得了哪些新成就。有的甚至連去都不去,直接跟熟悉的部門辦公室工作人員打個電話,通過QQ或者電子郵箱發來材料,刪刪改改,一篇“經濟新聞報道”就“新鮮出爐”了。這些記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電話記者”、 “鼠標記者”和“二手記者”。這種行為既違背了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準則,也不符合“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要求。
這樣的經濟新聞報道往往都是一個套路,先寫全市總的發展數字,然后分縣區數字、分行業數字。結果通篇充斥的都是數字,新聞稿件成了統計報表。有的記者樂此不疲,每個月都要寫一篇這樣的報道,新聞稿件成了統計月報。這種把經濟新聞等同于“數字新聞”,使經濟新聞報道“數字化”的現象,值得我們警惕。
展示經濟建設的成就,是黨報的重要任務。但是如果搞成了“統計報表”甚至是“統計月報”,大多數普通老百姓是沒有太多的耐心去比較那些枯燥乏味的數字的。老百姓關心的是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到基層去、到生活中去,發現尋常中的不尋常,發現小變化中的大趨勢,讓“數字”的變化,化作經濟生活中的變化。這是采寫好看、耐看的經濟新聞必須邁出的第一步。
今年6月份,編輯部策劃一組關于農業信息化的稿件,得到的稿件源自有關部門的工作總結,無非是怎樣開展這項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等等,毫無新意。編輯記者一籌莫展。在一次“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下鄉采訪中,有記者掌握到這樣一條線索。青陽縣廟前鎮位于九華山下,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不少旅游服務類項目,當地的“農家樂”旅游也發展得風生水起。2012年,某外地客商投資興建了一座生態農莊,其中一個“農家樂”類型的子項目有點特色,他們劃出了一塊土地供城市居民租賃種植蔬菜瓜果,并通過網絡進行管理,由農莊工人代為操作。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這種類似于“QQ農場”的經營模式,在全市還是第一家。記者很興奮,很快就寫出了《都市白領網上當農夫 現實版“QQ農場”亮相九華山下》的稿件。
實事求是地說,這是一篇新聞性和可讀性兼備的好稿件,就這樣發出來未嘗不可。不過編輯多了個心眼,在網上瀏覽了一下,發現“QQ農場”的相關新聞在外地早有發布,那么這篇稿件的新聞價值就大打折扣。于是編輯與采訪記者進行了溝通,在記者的敘述中,發現了一個差點被遺漏的重要信息。記者說,采訪時看到“農莊里布滿了攝像頭和傳感器”。農莊負責人告訴記者,“農莊租賃、種植、收獲、配送工作都是通過物聯網、遠程監控及云端數據控制等高科技手段進行”。
物聯網是一個新興行業,被世界公認為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的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將現代物聯網技術運用于傳統農業,如同為傳統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促使其實現轉型升級。在運用物聯網發展現代農業方面,盡管記者采訪的生態莊園才剛剛起步,但從目前的反響和將來的前景看,無疑為今后現代農業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如果從這個方面來采寫,稿件的價值無疑要高出許多,新聞的深度也得到凸顯。隨后,記者接受了編輯的建議,補充采訪。
二、凸顯經濟新聞的“民本位”
經濟新聞報道“枯燥”、“空洞”的弊端從表面上看,是寫作的文風問題,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新聞“以人為本”的缺失。有些記者張口閉口“黨報是黨的喉舌”,采訪的時候總是習慣于到部門找局長、科長,坐在辦公室里了解情況,寫作的時候習慣于生硬地說教,成段成段地抄材料,也不管讀者看不看。骨子里其實就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把自己當成了“新聞官”,而忽視了新聞的“民本位”要求。這樣寫出來的新聞老百姓不買賬,更是令人不忍卒讀。
寫好經濟新聞報道,必須轉變觀念,轉變作風,沉下心來思考,撲下身子采訪
不管是形勢宣傳還是成就宣傳,不管是典型宣傳還是主題宣傳,不管是經濟新聞還是文教衛新聞,都要力戒居高臨下、照搬照抄的空洞說教,摒棄語言生硬、形式刻板的模式套路,多用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故事、講道理。只有這樣,才能使群眾愛聽愛看、產生共鳴,充分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
貼近群眾才能打動人心。經濟新聞報道要擺脫“枯燥”、“空洞”,必須貼近群眾,深入基層抓活魚;必須貼近群眾,用生動的語言吸引人,提倡散文化寫作、故事化寫作,摒棄公文化、公式化寫作。
目前,經濟新聞報道的“八股文”現象比較突出,記者很容易寫出“三段論”式的稿件。寫經濟成就,往往是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還存在哪些問題三段。寫一項工作的開展或者政策的出臺,往往是為什么要開展這項工作或者出臺這項政策,工作和政策的內容是什么。即便是在踐行“走轉改”的今天,一些記者深入園區、項目建設現場的時候,身子是沉下去了,寫作的時候又“浮”了上來,作風變了,文風還是老一套。比如寫項目建設,通常都是“某月某日,記者來到某某項目建設工地,只見塔吊林立,一輛輛滿載黃土的裝載車來回穿梭,推土機、壓路機機聲隆隆,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正文中,往往都是,正在施工現場指揮調度的某某負責人介紹項目的基本情況,某某負責人告訴記者項目的建設進展等等,都是一個套路,不同的只是項目名稱和有關數字。這樣的經濟新聞,讀來令人生厭。
習近平總書記“8·19”講話中指出,新聞報道要提高質量和水平,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讓群眾愛聽愛看、產生共鳴,充分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作為經濟新聞報道來說,更要抓好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切實改變作風、改進文風,通過提供讀者愛看的經濟好新聞,增強可讀性,提高傳播力,進而提升黨報的影響力。
寫好經濟新聞報道,必須更新理念,轉變文風,謀篇布局,打造精品
還以上文“QQ農場”為例。記者接受編輯的建議補充采訪,完稿之后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在導語部分,記者描寫了在生態莊園看到的景象。應該說,見聞式的稿件,這種寫法很常見,并不是不可以,但是沒有個性。然后文內對物聯網技術發展現代農業,引用了大段的名詞解釋,讓人很難看懂。編輯與記者進行溝通,提出了“換位思考”的理念,如果記者看不懂的東西,怎能寄希望于讀者看得懂?如果記者都不愿意看的東西,怎能要求讀者去看?
再一次的修改后,記者在導語部分采取了對比的手法,從網絡游戲“QQ農場”引申到現實版“QQ農場”,既點明了兩者的不同,突出了主題,同時又設置了懸念,引人入勝。修改前,全文寫作手法平鋪直敘。修改后,用“QQ農場”項目的負責人講故事的方法介紹“QQ農場”項目的由來,比平鋪直敘,或者“某某介紹”式的寫作要生動得多。針對網絡已經深入家庭生活的實際,文中大量使用了“線下”、“線上”、“QQ”、“復制”、“云端”等網絡科技詞匯,很有科技感,而“種菜”、“偷菜”等詞語的運用,讓很多在“QQ”上瘋玩過“QQ農場”游戲的讀者倍感親切。最后制作的標題——現實版“QQ農場”在“云端”播種現代農業——生動傳神,被評為本報當月唯一一條好標題。稿件在頭版頭條刊出,配發了評論,在讀者中引起了較大反響。社領導也給予了肯定,認為這是本年度“走轉改”的優秀作品。
(作者單位:池州日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