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縣級臺辦深度報道欄目不象中央臺有全國性甚至全球性的新聞資源可供選擇。本文以縣級臺深度報道欄目采編實踐為例,分析如何在新聞實踐中不斷摸索,獲取源源不斷的題材,使縣級臺深度報道欄目走出“斷炊”窘境。
【關鍵詞】深度報道 縣級臺 采編實踐
深度報道,作為一種系統反映重大新聞事件、社會問題,揭示其實質、追蹤其原因、預測其趨向的報道方式,在上世紀80年代迅速崛起,因此,中央臺的《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等欄目吸引了億萬觀眾的眼球。進而,地方媒體紛紛仿效。
2004年,筆者所在縣級臺,也推出了周播的深度報道欄目《虬城聚焦》(長度12分鐘)。筆者作為欄目編輯、記者,最初,擔心的是報道是否真的有“深度”。但在備播的3期節目播完,又做了2期之后,發現最大的困難是找不到新題材來挖掘,欄目有陷入“斷炊”窘境的風險。縣級臺不象中央臺有全球性的新聞資源可供選擇,如《焦點訪談》,上天《乘神十赴天宮》,入地《城管“臥底”的真相》,國內《“房姐”們不能說的秘密》、《急救車怎成“要命”車?》,國外《巴西:死亡之“吻”》、《湄公河慘案的真相》,還有非常吸引眼球的《“詐彈”后果很嚴重》、《跨國緝槍》等。
活動在一個小縣城,哪能也遇上諸多的重大或讓人不能不看的事呢?因為“沒米下鍋”,《虬城聚焦》欄目開播頭幾個月,有幾次不得不重播上一周的節目。這逼著筆者和同事們挖空心思地去摸索:如何才能讓縣級臺深度報道欄目走出“斷炊”窘境?邊干邊學,有了點滴心得。
一、挖掘潛力,練就新聞的“升級版”
在縣級臺,人手不足是普遍現象。記者們通常是既做新聞,又做專題。每個人需要特別留意正在做的新聞是否有升級為專題的“潛力”。如,記者報道領導深入高砂鎮龍慈村調研林改模式時,看到村集體林場年終有百萬分紅,另有40%盈利用于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公益,感到“潛力”不小,就另行深入采訪,專題推出“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林改模式,其它村紛紛借鑒。
而突發事件發生時,記者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在搶拍的同時,也要迅速判斷是否可以做新聞專題或新聞評論。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除了迅速發消息外,就要為“升級版”備足素材。如,2010年夏,沙縣暴發百年一遇的洪災,在高砂鎮受災點采訪的記者發覺有“潛力”,就讓當地通訊員立即配合,同時向臺里報告。臺里了解情況后,增派一名記者。同時,要求在各受災點采訪的記者都做好“升級”準備。期間,各路記者不僅及時報道各鄉鎮基層黨員干部帶領群眾安全轉移、團結一致科學救災等消息,而且聯手推出新聞專題《中流砥柱》,立體式再現災情和黨員干部迅速而有效地組織群眾科學救災過程,讓群眾直觀感受到基層黨組織在危難時刻的重大作用。
這種升級,充分利用了地方上有限的新聞資源,給欄目提供了可貴的“糧草”,提高了地方媒體的影響力。
二、廣交朋友,廣辟“糧源”
都說記者“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但文章得有信息源,朋友也就不可少。縣級臺記者身在基層,“重心”在農村。日常采訪中,努力把接觸到的鄉鎮干部和農民變成自己的朋友,開通新聞熱線,從中盡可能多地獲取 “糧源”。如,在欄目開播的第二年春,接到南陽鄉干部的電話:一位老果農的一大片蘆柑疑似被假化肥“毒死”!筆者帶上攝像記者趕去果園查看,經工商執法人員送檢,發現所施的化肥氯化鈉嚴重超標。我們又對涉案的鄉農資銷售點和市區的經銷商都展開了調查。而后,推出《蘆柑之死,誰之過》,引起強烈反響,果農打贏了官司獲得了賠償。《四歲幼女墜樓,垂危!》、《花季少女遭遇白血病魔》等,也都是基層朋友們提供線索,我們援手疾呼,各界熱心人紛紛捐款獻愛心,成功實現救助。而《打拐》、《紅豆杉保衛戰》最初爆料的也是農民朋友,記者得知后向公安派出所了解情況,并跟進挖掘,推出了相關節目。
在城區,各界的朋友也常常提供有效信息。如,沙縣攝影俱樂部的朋友們說要自駕采風,筆者忙相約,請他們提供游記(DV日志和攝影作品),加上回來后的采訪,《“七匹狼”西游記》、《我們和天山有個約會》就新鮮出爐了。
隨著網民劇增,登陸我們官方網站或@新浪官方微博的也多了,不少成了朋友,不時帶來有趣的信息。如,一群熱心保護地方文化的青年,一起用沙縣方言重新給《讓子彈飛》配音制作出“土”版本電影。我們得知后就開始跟拍,推出了《我是湯師爺》,經典的方言對白風靡城鄉。
可以說,欄目有1/4選題來自記者廣交的朋友。而節目的播出,贏得了群眾的信賴,欄目也就有了更多的“糧源”,漸成良性互動。
三、做足“特別現象”,做透“普遍現象”
在縣級臺當記者,還要向各種現象要“糧源”。在“特別現象”上做足系列文章。“沙縣小吃現象”全國獨一無二,外出經營的沙縣人超過6萬,年營業額突破40億元、純收入7億元以上,已形成中國餐飲業從業人數和經營店最多、地域分布最廣的餐飲態勢,對此我們策劃推出紀錄小吃業主的《小吃人生》系列片、評論《沙縣小吃走向何方》;面對相伴而生的則是土地拋荒現象,沙縣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全縣耕地流轉率高達64.3%,比全國、全省分別高出3.2倍、2.6倍,我們又推出了流轉政策吸引外來投資發展設施農業的《海歸菜農》、《黃瑤玉:流轉來的新型農民》等。而今,1/10的沙縣小吃業主回歸他們一度離開的土地,興辦休閑農莊、家庭農場。于是我們又有了《阿光與魚的不解之緣》、《李學財和樂子土雞蛋》、《小魏和他的農場》等返鄉小吃業主創業系列。
在“特”字上做文章的同時,審視普遍現象背后值得關注的社會問題,做透“普遍現象”。如住宅配電安全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隱患,記者從市民爆料的一棟商住樓配電盤不勝負荷起火的常見現象切入,調查發現上世紀90年代開發建設的小區樓盤普遍存在住宅配電設計滯后的安全隱患,《電表為什么“火”了》給相關部門提了醒,也讓更多的居民開始留意自己住宅的配電是否安全,購買新房時也注意配電設計是否能滿足自己未來的需要。如2011年不少地方“免費為計劃懷孕或孕早期的婦女發放葉酸遭冷遇”,記者也走訪調查了存在的多方原因,播發《葉酸增補面面觀》,進一步探討如何把好事辦得更好。
四、從微博微信熱議中“刨食”
熱議的微博話題、微信話題,往往是人們普遍關心的民生問題。可抓住其中一些話題,為欄目“刨食”。如,早在酒駕入刑之前,2009年春,在沙縣有兩起交通事故引發反酒駕熱議:一起是醉酒女子姚某無證駕車撞傷一人,逃逸幾百米又將一對夫婦撞成重傷。不久,又一起酒駕,一男子被撞死,拋下結婚僅一周的新娘子。經策劃,欄目邀請交警、醫生、律師、有車族,共同探討、評說,訪談節目《醉駕猛于虎》,引導了社會輿論。又如,2012年學雷鋒活動月前夕,盤點熱點話題:雷鋒是否還在我們身邊?發現沙縣城三小學一群熱心孩子兩年來每天輪流攙扶一個因腦癱而行走不便(每走一小段路就得歇一會)的同學上學、放學,孩子們為此早上六點半就自覺起床趕來接,并且表示要堅持接送,直到他從這里畢業。經跟拍,欄目播發記錄片《我和他一起去上學》,直觀呈現了一群身邊的小雷鋒。
五、借助聯動熱點“產糧”
交通“提速”,互聯網“移動”,時空距離不斷縮小,偌大的地球也就成了“村”。在這個“村”里,如果適時把握與自己所在的點具有聯動性質的熱點新聞,也可以為欄目提供“糧草”。如,北京奧運,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沙縣,老年朋友“迎奧運”千人健步走,80多對青年人搭乘奧運這趟“順風車”喜結連理……這些可以剪輯,濃縮而成一期《我為奧運狂》。如,上海世博會創下了參觀人數的歷屆世博之最,其中就有沙縣人的身影,而且沙縣李記小吃作為福建風味美食的唯一代表入駐,期間業主的經營理念嬗變。于是,挖掘生產了《世博之旅:李記的新起點》。
與本地具有聯動性質的熱點還有:食品安全,室內公共場所禁煙,網絡反腐,“闖黃燈扣6分”,霧霾與生態……
如此,在新聞實踐中不斷摸索,就地獲取源源不斷的題材,縣級臺深度報道欄目得以走出“斷炊”窘境,漸入佳境。
(作者單位:福建沙縣廣播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