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遍的預期是,2013年11月舉行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制定出中國下一輪經濟改革的整體規劃。對此,社會各界翹首以待。人們都在猜測,在這次會議上,改革頂層設計對若干宏觀經濟問題,會有所突破嗎?
我們將列舉出你需要知道的關于三中全會的幾件事,及我們對2013年改革方案整體規劃的預期。我們認為,新一輪改革方案意義重大,且隨著未來數月方案細則的公布,新一輪改革方案將提振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
1. 三中全會繪制經濟藍圖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每屆任期為5年。在此期間,中央委員會將召開若干次重要會議(全會),就重大政策決議進行討論和投票。其中,三中全會通常聚焦于經濟。
關于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的準備工作開始于今年年初。準備工作涉及一系列復雜的起草程序,包含各部委和銀行等數百個機構遞交的背景資料、初稿以及審核意見。整個夏季,在北戴河的會議期間,中國的高層領導們或許一直在翻閱并討論財稅、金融、投融資、價格、民生、統籌城鄉、農業農村等經濟問題的初稿。
2. 十一屆三中全會影響深遠
最常提及的一次三中全會是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標志著改革的開始。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經濟改革戰略,并獲通過。隨后陳云成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抓經濟工作,并選擇農業作為他的工作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不久,農產品收購價格提高,人民公社悄然解散,農民得以種植自己的土地,并出售自己的農產品。
3. 本次全會會提振我們的信心
我們的信心基于以下幾點原因:領導集體在經濟政策上彼此認同,都認為當前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可持續;中央高層在黨內擁有足夠的力量推行艱難的變革;全會議程經過廣泛的思考及調查研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智庫起到重要作用。
4.全會將給出未來改革的基本原則
即將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并不會討論諸如房產稅征收水平、應當撥出多少資金用于城市戶籍制度改革、未來五年哪些國企應當被私有化等細枝末節的問題。上述這些細節可以放在籌備階段討論,同時國家各部委或許已有自己的計劃(如中國人民銀行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方案已獲國務院批準)。全會的關鍵在于給出清晰的改革的基本原則,以指導隨后的政策細節并j58r3iejXhrlXALngV+o6t1RUO38ObqlXQ4bg3iNQSA=為其提供全方位的理論支持。
5.政府體制改革或將成為焦點
從近期我們在北京與學界交流的情況看,2012至2013年對改革戰略的討論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如何產生自我推動式改革——即政策改變能夠為增長模式的其他改變創造動力。
我們希望本次全會通過的文件能夠有一章節涵蓋以下內容:
精簡政府機構。中國目前的五級行政體系中,每一級都擁有自己的財政預算及人員編制。過去幾年,在900多個縣鎮推行的試點將這一體系由五級精簡為三級 (中央、省、縣)。中央或將逐步壓縮市轄區和鄉鎮政府的預算自主權,并將其逐漸推廣至全國。一旦這些地方預算由中央政府部門管控,浪費性支出應會減少。
重新定位政府職能。該項改革的核心在于扭轉政府直接干預經濟的局面。據報道,國務院已批準若干項取消行政審批及許可的要求。隨著審批權力的削減,腐敗自然會下降。
為地方財政提供可持續來源。為保證地方政府能擁有資金用于提供公共服務,中央需要允許地方獲得稅收,同時割斷他們對土地財政的依賴。
創建受約束的預算制度,確保資金支出的效率。當前對預算制度改革的一些好的建議包括:更為詳實、透明的預算;建立中期財政規劃;進行政府資產審計;建立政府支出的獨立評估體系;改進地方官員的績效考核體系。
清理當前及未來的地方政府債務。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框架有望在未來三年正式推出,包括債務規模、還款來源、擔保以及債務股本比等。相關數據將由財政部負責檢驗并監督。近期,中央政府官員明確公開表態,希望地方政府能夠清償債務,不要指望中央出手相救。
6. 國企改革將由其他改革間接推動
我們認為國企改革將是一項優勝劣汰的選擇過程,而不是能夠在會議文件中描述或簡單直面就可解決的難題。問題的思路在于要改變國企的經營環境,國企要么適者生存,要么被淘汰。諸如提高公共服務價格、打擊產能過剩、推動利率改革以及對私人資本開放鐵路、醫療等行業以引入競爭等政策,都將改變當前國企優越的經營環境。
本次全會可能的結果是國企改革將不動聲色地由其他改革間接推動。漸進式國企改革唯一的問題在于往往耗時過長,且結果無法預測。
7. 改革已然開始
十八屆三中全會至少有一點與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相類似,那就是關鍵的改革都已經開始。今年年初開始的反腐措施正取得顯著成效,行政審批的權力正受到制約,一些價格正在放開(利率、天然氣),在經濟較長期低迷的形勢下貨幣政策并未放松。我們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在這些已初顯眉目的改革趨勢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同時推動更多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