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稷山縣位于山西西南部,運城市正北端,距太原市410公里,距運城市85公里。稷山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稷山縣的縣長李亞麗給大家推薦的第一張家鄉名片是兩個歷史人物:一個是開天,一個是辟地。開天的人物就是觀天治立的羲和,羲和是一位農官,發明了兩分兩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這是24節氣的雛形。第二個人物就是農耕始祖后稷。中國農業始祖五谷之神后稷曾在此教民稼穡,數千年的農耕文明的先河在這里開啟,境內有全國最大祭祀后稷的廟宇——稷王廟和稷王山、稷王塔等。相傳“中華”之“華”源于“黃華古鎮”之“華”,江山社“稷”之“稷”也乃五谷之意,也源于“后稷”之稷。稷山古屬冀川,春秋屬晉、戰國屬魏,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設置高涼縣,公元598年改稱稷山縣至今。
李縣長給大家推薦的第二張家鄉名片是稷山板棗, 稷山縣土特產以板棗為最有名,肉厚皮薄、核小、糖分高,出口于北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頗享盛譽。素有“棗鄉”之稱,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栽培歷史。紅棗加工已成為特色產業,現已研制開發出金絲蜜棗、參芩藥棗、港式蜜棗、酒棗、玉棗和棗茶、棗汁等20多種系列產品。稷山板棗在元代的時候就被評為皇家供品。這里有1.02萬公頃(15.3萬畝)棗林,棗林有千年以上的棗樹一千七百多棵,按照面積來算的話稷山縣人均十棵板棗樹,這里有一句俗語:“日食稷山三板棗,終身健康不顯老。”
給大家推薦的第三張名片是稷山高臺花鼓。稷山高臺花鼓源遠流長。相傳遠古時代,圣人后稷開啟了華夏民族農耕文明,稷山先民以鼓樂祭拜由此而生。稷山的花鼓藝術屬于中華鼓中的一種。中華鼓藝術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把鼓聲與雷聲相比,有“鼓聲可引來雨水”的巫術觀念,認為鼓聲有助于春耕和農作物的生長。由此可見,鼓藝術的產生與遠古農耕文明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由此看來稷山鼓是中華鼓藝術最正宗的發源地。
《鄉約山西省稷山縣》嘉賓聯系方式:
嘉賓:山西省稷山縣縣長 李亞麗
電話:0359-552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