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大棚蔬菜長得慢、耗水量小,“棚室蔬菜冬季可以百日不澆水”的說法被廣大菜農所接受。那么,冬季大棚蔬菜到底需不需要澆水,該澆多少水?怎么澆?筆者總結了冬季大棚澆水的“五澆五不澆”的原則。
1.澆晴不澆陰
即晴天澆水,陰天不澆水。具體時間要根據不同的天氣情況來選擇,要嚴格遵守晴天澆水,陰天少澆或不澆,雨雪天切忌澆水的原則。尤其在寒流和陰雪天氣時,應盡量避免在這一時期澆水,以免造成地溫下降引發蔬菜漚根死棵,或造成棚內空氣濕度增大,導致病害的發生和蔓延。
2.澆前不澆后
即中午前澆水,地溫恢復快,可有足夠的時間排除棚室內的濕氣。中午后不澆水,以免高溫時澆水影響根系的生理機能,更不應在傍晚澆水。大部分菜農是在上午10點之后澆水,這樣做非常不妥,因為天氣晴好時,上午9點以后是棚溫上升最快的時候,到10點時棚溫可達25℃以上,此時地溫也不低于20℃。如果在這個時候澆水,水的溫度與地溫相差太大,很容易造成傷根、死棵現象。大棚早上剛揭開草苫時,棚溫在13~15℃,地溫在10~12℃,選擇在這個時間澆水就不容易造成澆水后傷根的現象。
3.澆小不澆大
冬季溫度低,蔬菜需水量也小,所以澆水次數要少、澆水量要小,不能進行大水漫灌。一般情況下,都是隔行澆小水,澆水量最多只有夏季的一半。比如越冬黃瓜,就可以隔行澆水,小行澆水兩次、大行澆水一次,輪流灌溉。同時,還可以減輕澆水對地溫的影響。
4.澆溫不澆涼
澆灌用水要先在棚內預熱,待水溫與地溫接近時再澆,水溫最好不低于12℃。不能直接使用河水、水庫水和池塘中的冷水灌溉。澆水完畢,要關小甚至關閉通風口,使棚內的溫度達到32℃以上,并穩定持續1~3個小時。
5.澆暗不澆明
冬季大棚蔬菜要堅持做到膜下暗灌,或膜下微灌,這樣可以有效阻止地面水分蒸發,降低棚室內的空氣濕度,防止病害發生。使用微灌對蔬菜生長時所需水、肥、氣、熱的平衡與協調具有積極作用,特別是前中期使用微灌,有利于促根控秧,控制棚內空氣濕度,減輕病蟲害發生;同時,還能有效地控制水量,減少深層滲漏的水量和肥料的流失,改善土壤的結構性能,促進作物生長發育和提高蔬菜品質。
(河南 侯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