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兩病是危害奶畜和人類健康的大敵。為了預防、控制和凈化奶牛兩病,堅持定期兩病監測和凈化是奶畜產業安全的重要保障。結合工作實際,現將奶牛兩病監測要點匯總如下:
一、布病
1.病名
布魯氏菌病簡稱布病,是由細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人獸共患病。臨診主要表現有流產、睪丸炎、不育、腱鞘炎和關節炎。病理特征為全身彌漫性網狀內皮細胞增生和肉芽腫結節形成。
2.采血部位
做好記錄,并登記牛的耳標號,嚴格消毒,頸靜脈采血。
3. 采血劑量
所有牛只采血3毫升。
4.判定結果
在陰、陽性血清對照成立的條件下,方可對被檢血清進行判定,受檢血清出現肉眼可見凝集現象者判為陽性(+),無凝集現象、呈均勻粉紅色者判為陰性(-)。
二、結核病
1.病名
牛結核病是由牛型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人獸共患的慢性傳染病,我國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
2.注射部位
將牛編號登記后,在奶牛左側頸部的1/3處剃毛(3個月以內的犢牛在肩胛部),面積直徑約10厘米,用游標卡尺測量術部中央皺皮厚度,做好記錄,然后注射。
3.注射劑量
每頭牛皮內注射0.1毫升牛提純結核菌素。
4.注射方法
將牛保定好,用酒精棉球消毒術部。一手提捏起術部中央皺皮,另一手拿皮內注射器,在皮內注射定量的結核菌素。正確注射后局部應出現小泡。如注射有疑問,可另選15厘米以外的部位。
4.觀察反應
記錄好第一次注射時間,經過24、48、72小時觀察和測定,局部有無熱、痛、腫脹等炎性反應,并用游標卡尺測量術部皮皺厚度,做好詳細記錄。
5.判定標準
陽性反應:局部出現炎性水腫,炎性水腫呈彌漫性,皮厚差在4毫米或4毫米以上。可疑反應:局部炎性不明顯,皮厚差在2.1~3.9毫米之間。陰性反應:局部無明顯變化,皮厚差在2.0毫米以下。
三、撲殺病牛
在僻靜處對病牛靜脈注射50~100毫升敵敵畏乳劑撲殺。選離場區偏遠地域,開挖2.5米深坑,底鋪5厘米生石灰,尸體汽油焚燒,再覆蓋5厘米生石灰,然后填埋,再用3%火堿消毒場地,最后在填埋處立醒目防疫標志。對相關用品、污物進行無害化處理。
四、堅持監測
1.布病堅持檢測及分群隔離飼養。在布病的無污染地區,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檢測。引進家畜時需經產地檢疫,并隔離觀察2個月,在此期間要進行2次血清學檢測,均為陰性者方可混群。
在疫區每年至少兩次對易感家畜進行檢測,如檢出的陽性牛數量不多,應及早淘汰;若數量多淘汰困難或經濟價值高的牛,應建立病畜群,隔離飼養,培育健康幼齡牛,逐步淘汰凈化。陰性者作為假定健康畜進行多次檢測,經一年以上無陽性出現者,可認為是健康群。
2.結核病的疑似牛立即隔離,60天后進行復檢,復檢結果為陽性,則及時撲殺; 若仍然為疑似反應,則間隔60天再復檢一次,結果仍為可疑反應者,視同陽性牛處理。犢牛出生后20天進行第一次監測,到100~120天時,進行第二次監測,并填寫好監測記錄。凡連續兩次以上監測結果均為陰性者,可認為是牛結核病凈化群。
五、嚴格消毒
奶牛場(小區)大門口的消毒池內應置有效消毒劑,如3%~5%來蘇爾溶液或20%石灰乳等。消毒藥品要定期更換,以保證一定的藥效。病牛圈舍流產胎兒、胎衣應深埋或燒毀,被污染的圈舍、場地、用具等用2%熱燒堿液、10%石灰乳、5%克遼林進行徹底消毒,三天一次,連續三次。牛舍內的一切用具應定期消毒,產房在產犢前后各進行一次大消毒。秋季全場可用2%火堿溶液消毒,每周一次,方便實用。糞便經生物熱發酵后消毒。
六、培養健康牛群
患病奶牛所生犢牛,出生后吃3~7天初乳,而后隔離飼養,喂前要對乳消毒或用健康牛乳。在8月齡時用血清學方法做兩次檢查,每次間隔2~3周,陽性者按病牛處理,陰性者以后每3個月檢查一次。第一胎牛犢出生后1個月,血清學方法檢查均為陰性反應、流產物檢查陰性,再每隔6個月檢查一次;直到第二胎出生1個月后,并做一次血清學和細菌學檢查,均呈陰性反應時,才能認為培養健康牛群成功。
七、強化效果
定期開展獸醫、配種員、飼養員及防疫員專業知識培訓,加強“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理念,進一步搞好環境衛生,嚴格做好消毒、隔離等日常動物防疫工作,強化監測效果。
八、人員防護
奶牛場(小區)的畜牧獸醫技術人員每年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發現患有布病的人員應調離崗位,及時治療。
(陜西省合陽縣畜牧獸醫局 段孝謀 劉萍莉 郵編:715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