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來,銀行跨年理財產品扎堆發行,收益率也比月初升高,吸引了不少朋友的目光。然而,當你購買理財產品、第一次看到理財產品的時候,你可能會比較收益率,這個收益率代表什么?到底怎么計算?是否值得購買呢? 在這里我們請業內人士來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預期收益率”,這個恐怕是被誤解最多的概念。很多的投資者認為,預期收益率就是“正常情況下(不發生違約或其他重大風險事件)我應該得到的固定的回報”。其實,這樣理解是有偏差的。預期收益率確實反映的是一種“大致情況”,但這個大致情況并不一定是指最有可能的情況。所以,當進行一項充滿不確定性因素的投資時,僅僅關注所謂的“預期收益率”是遠遠不夠的,對于資金的用途、相應的風控方式以及收益的分配方式輔以相應的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預期收益率到底應該怎么計算呢?按照統一的要求,公布的收益率均為預期的年化收益率。在選擇理財產品時,特別要留意三個內容,即購買起點、預期年化收益率、產品期限。認購起點即購買該產品最低要用多少錢。預期年化收益率,即產品到達兌現期限時的收益如何。產品期限,即該產品從成立日到兌現收益中間經歷的時間。
以某銀行發售的108天理財產品,認購起點5萬元,預期年化收益率4.2%為例。如果一名投資者投入10萬元購買,產品到期,那么該投資者獲得的收益為10萬×4.2%×108天/365天=1242.74元。
有朋友問:當前各家銀行推出的短期理財產品,年化收益在4.5%~5.2%,這種理財產品是否值得購買?目前,受股市、樓市投資前景不明朗等因素影響,資金市場還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對于穩健型客戶而言,短期理財還是當下最合適的理財方式。短期理財由于時間短,投資標的相對信用度較好,所以從投資風險的角度來考慮,極大地減少了投資者的風險系數,所以這對于穩健投資的客戶來講,無疑是一項很好的投資選擇;從時間搭配角度來說,銀行短期理財無須耽誤投資者更多時間,到期即可看到本金及收益。
建議客戶選擇期限在3個月或者6個月左右的短期理財產品,一來可以根據經濟形勢和投資機會,將持有的資產進行靈活轉換;二來作為資金流動性較好的搭配方式,短期類理財產品無疑是靈活的選擇。
(交通銀行江西省分行南昌撫河支行 師敏 郵編:33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