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鱘主要的常見疾病有真菌病、細菌性疾病(常見的有細菌性腸炎、細菌性出血病、弧菌病等)、寄生蟲病(如車輪蟲病、三代蟲病、小瓜蟲病、魚鲺病等)、營養性疾病(一般有萎癟病、脂肪肝病)和其他性質的疾病(如爛鰭爛尾病、應激性出血病)。
一、真菌性疾病
(1)癥狀:病原微生物主要是水生真菌,常見的種類有絲水霉、鞭毛棉霉等。患魚癥狀是行動遲緩、魚體消瘦、不攝食,主要是因轉池時操作不慎使魚體受傷引起。
(2)防治方法:轉池操作時要防止魚體受傷。對患病魚體可以采用克霉唑、1%的食鹽和小蘇打水混合溶液浸泡患魚10分鐘左右,也可按每立方米水體用高錳酸鉀1~2克,化水全池潑灑。
二、細菌性出血病
(1)癥狀:筆者在生產實踐中,發現出血病在很多情況下都容易發生,是一種危害性較大的疾病。它是由于養殖時間長、病菌累積造成的。尤其是在變溫期間(如春夏季過渡時期、夏季高溫時期和秋冬時期)容易發生,據有關資料介紹,病原為嗜水氣單胞菌。由于水溫偏高、水質惡化(尤其是水中氨態氮含量超標)引起發病。該病有較強的傳染性,病死率較高。主要危害200克左右規格的鱘魚,患魚口腔四周充血、紅腫、突出,頭內部充血(在陽光或強光下透視可見),鰭條基部充血,腹部骨板、腹棱處大量充血,同時繼發腸炎。解剖時可以發現腹壁有出血點,腸道紅腫,無彈性,伴有暗紅色黏液。
(2)防治方法:①加強日常管理,保持水質良好,及時清除淤積糞便、殘餌,加注新水。②每公斤飼料中添加諾氟沙星4~6克,浸泡8小時,同時按每立方米水體外潑鹽酸新霉素2~3克,連續4天。
三、細菌性腸炎
(1)癥狀:該病從魚種到商品魚都會發生,為鱘魚養殖過程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病。據有關資料介紹,病原為腸型點狀產氣單胞菌,導致該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飼料霉變、外界水環境發生變化(如水質變壞)、養殖過程中不按規律投喂、人工飼料投喂量較大、經常變換飼料品種等。外觀患魚行動緩慢,攝食少,腹部膨脹,生殖孔紅腫。輕壓腹部,有淡黃色混雜紅色黏液從生殖孔流出。解剖時,可以發現腸壁充血發炎,彈性差,無食物,內有很多淡黃色黏液,肝臟變色,嚴重時腸道穿孔,肝臟壞死。
(2)防治方法:首先要做好環境消毒,同時在飼料中添加復合維生素和免疫多糖,以提高魚體的免疫力;也可以在飼料中適量添加無殘留的抗生素和中草藥進行預防。可每天用清熱解毒散或三黃粉拌飼料投喂(濃度0.1%~0.2%),連喂3天,喂2個療程,同時外潑海中寶(硫代硫酸鈉)。
四、潰瘍病
(1)癥狀:病原不詳,危害高密度工廠化養殖魚體,危害性不大。主要在夏季高溫季節容易發生,與水質好壞也有很大的關系。早期,病灶為淺白色,病灶處出現充血,皮膚糜爛,嚴重的出現大塊創口,露出肌肉。尤其是在倒池后容易大量出現,治療不及時,容易造成較大的危害。
(2)防治方法:①外潑鹽酸新霉素(濃度為每立方米2~3 克),內服三黃粉拌飼投喂(0.1%~0.2%);②外潑紅霉素(濃度為每立方米5~10克),內服土霉素拌飼投喂(0.1%~0.2%)。連喂4天,濃度視病情輕重而不同。
五、寄生蟲病
(1)病因及癥狀:該病對鱘魚苗種危害較大,直接影響苗種生長。造成魚體消瘦,游動遲緩。常見鱘魚苗種的鰓、尾部等處有寄生蟲危害,導致這些部位黏液增多。顯微鏡檢查時,可以發現大量車輪蟲、三代蟲或小瓜蟲等。
(2)防治方法:①加強飼養管理,注意水質,提高魚體抵抗力。②可采用5%食鹽溶液浸泡魚體30分鐘,或用20%甲醛溶液浸浴魚體10~15分鐘,或用每立方米10~20克的高錳酸鉀藥浴10~15分鐘,然后轉入流水池中進行養殖。也可以采用中草藥進行治療。
六、非病原性疾病
主要有肝病、心外膜膿腫、黑體病、大肚子病等,主要由養殖環境差、飼料成分不合理等原因造成。要注意改善環境,加強飼料質量管理。
(福建省建寧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洪文彪 郵編:35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