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病情況
2012年4月12日,東營市利津縣某養鹿場的兩群斷奶梅花鹿發生嚴重腹瀉,畜主先后使用了磺胺嘧啶鈉、氨芐青霉素、恩諾沙星和地塞米松治療,并使用口服補液鹽和維生素C輔助治療。經過2天的抗生素常規治療后,臨床無任何效果,陸續死亡43只。2012年4月14日到動物醫院就診。在詢問了發病情況和治療情況后,筆者對其中8只死亡仔梅花鹿進行了細菌學和病理學的綜合診斷,最后確診為高度營養不良引發的代謝性肝損害,激發腹水和腹瀉的癥狀。隨著逐步改善飼養管理環境和提高飼料營養水平,患病仔梅花鹿除個別治療初期死亡外,其余不藥而愈。
2. 臨床癥狀
主要表現為糞便稀軟,有形的糞粒時多時少,肛門附近被毛污穢。體溫在 38~39℃,基本正常;呼吸比較平穩,頻率也比較正常。病鹿食欲有所減退,其減退程度與腹瀉程度相關,腹瀉越重,食欲也越差。病鹿步態蹣跚,較少活動,往往獨立一隅,被毛蓬亂,幼鹿生長遲緩,營養狀況不佳。
3. 病理變化
(1)病鹿剖檢:肌肉松弛無彈性、無脂肪蓄積。血液稀薄,呈淡紅色,不易凝固。皮下可見浸潤性水腫。腹腔有大量的積液,呈淡黃色,觸之有枯澀感,暴露在空氣中可形成半固體狀態。肝臟體積縮小,質地柔軟,邊緣銳薄,有的幾乎肝包膜皺縮,顏色變淡,幾乎為土黃色。腸道空虛,幾乎沒有內容物,腸壁變薄,腸黏膜容易剝脫。脾和腎有出血性變化,顏色變淡,質地柔軟。肺功能正常,心肌松弛無力,心壁變薄。
(2)顯微鏡檢查:取病變的肝心脾腎組織進行顯微鏡檢查,最明顯的變化是肝細胞發生嚴重的變性,形狀不規則、脂肪變性和壞死,嚴重的肝細胞崩解、消失,可見細胞碎片,代之以充血出血現象,或可見肝細胞發生凝固性壞死,核濃縮,胞漿呈嗜酸性。病變可能是從肝小葉中央開始的,中央區肝細胞壞死,發生瘀血或出血,小葉外發現細胞碎屑和脂肪小滴等。有的可見纖維組織廣泛增生并包圍肝小葉。心、脾、腎等雖然在外觀上有體積和質地上不同程度的變化,但其組織切片在顯徽鏡下未發現明顯的病理損害,僅在脾和腎偶爾發現輕度的充血出血現象。腸壁變薄,絨毛膜脫落或缺損。
4. 營養學調查
該養殖場因飼料儲備不足,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業務素質較低,管理跟不上等原因,對剛斷奶的梅花鹿僅飼喂粉碎的玉米稈,而且這些玉米還有不同程度的霉變,飼料中未添加任何精料,導致梅花鹿體質瘦弱,被毛粗糙,腹圍膨大,可視網膜蒼白。通過飼料進行分析,發現飼料中蛋白質嚴重不足,礦物質和維生素也比較少,血紅蛋白含量下降,紅細胞數量也低于正常,白細胞計數較正常略有下降,但分類比例基本正常。
5. 防治措施
經綜合分析,確定為梅花鹿營養不良。遂通過加強飼養管理和加強營養的措施進行治療及預防。
(1)控制好圈舍的溫度、濕度和通風換氣:鹿舍溫度過冷會消耗鹿體內大量的熱能,舍溫以保持在15℃左右為好。圈舍內的地面上鋪放鋸末、稻草等墊料,墻壁縫隙要進行封堵,門窗要加掛草簾、棉被等保溫材料。鹿舍濕度以65%~75%為宜。在搞好圈舍溫濕度的同時,還要搞好通風換氣,保持鹿舍空氣新鮮。
(2)立即更換飼料,增加營養:根據仔梅花鹿的營養需要提供全價飼料,增加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添加量。此外喂料要定時、定量、定飼養員,不喂霉敗的飼料。在飼喂青貯飼料的同時,加喂一些青干草,并在夜間補飼一定的精料。前期腹瀉現象有所加重,又死亡6只仔梅花鹿,至第5天開始好轉,隨后不治而愈。
(3)使鹿舍保持安靜,并保持鹿舍內有適當的光照:梅花鹿比較膽小,光照能使梅花鹿情緒穩定,提高采食量,加快鹿茸生長。自然光照不足,可以進行人工補充光照。人工補充光照的光照強度是每平方米3萬勒克斯左右,通常是在自然光照的前后進行人工光照補足到14小時。若是白天沒有自然光照,需全天補充人工光照。
(山東省東營職業學院 唐少剛 郵編:25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