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車禍現場,面對滿地散落貨物,許多人往往基于“法不責眾”或“不撿白不撿”的想法,不由自主地加入了“撿”的行列。豈不知,此舉可能會“撿”來犯罪。
哄搶,并非法不責眾
【案例】 2013年2月13日,一輛貨車為避讓突然橫穿公路的行人而側翻在路邊,滿載的貨物散落一地。目擊者劉某當即對貨物蠢蠢欲動,但苦于人手不夠,遂回村去叫村民。隨著村民越聚越多,劉某再也忍不住叫道:“下去搶東西。”因有貨主、司機呵斥,圍觀村民有所顧忌。但劉某卻一邊繼續高喊:“拿啊,怕什么?”一邊帶頭跳下去翻撿貨物。隨即五六個村民一涌而上,僅用一個小時,價值35萬元的貨物就被瘋搶一空。直到被判處刑罰,劉某仍一臉迷惑:不是法不責眾嗎?又不是我一個人“撿”的,怎么偏偏要我擔責?
【點評】劉某確實已構成聚眾哄搶罪。該罪是指聚集多人,公然哄搶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劉某的行為與之吻合:一方面,劉某屬于首要分子,在整個哄搶事件中起著鼓勵、煽動、倡議作用;另一方面,劉某已聚集公然哄搶,即叫來眾人,在貨主、司機等所有者、保管者、守護者面前,公然將食品搶走;再一方面,本案涉及金額巨大,根據司法實踐,一般將聚眾哄搶財物價值1萬元以上不滿5萬元確定為“數額較大”,價值5萬元以上的則屬“數額巨大”,而本案涉及金額高達35萬元。值得一提的是,《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盜竊、詐騙、哄搶、搶奪、敲詐勒索或者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一千元以下罰款。”即其他參與哄搶的村民亦是難辭其咎。
強搶,同樣屬于搶劫
【案例】 2013年3月10日,一輛滿載西瓜的貨車翻入稻田。該貨車司機和兩名貨主隨即打了求助電話,并守在貨車旁邊防止別人搶拿西瓜。恰巧騎摩托車的梁某經過此地,見此情況,他不但未予幫助,反而停下車去抱了兩個西瓜。一名貨主見狀上前制止,并試圖奪回西瓜。梁某惱羞成怒,揮拳就打,被打得鼻梁骨折的貨主見其蠻不講理,更擔心其他圍觀者乘機哄搶,只好眼睜睜地看著梁某抱著西瓜離去。令梁某始料不及的是,只是“撿”了兩個價值20余元的西瓜,卻被換來三年有期徒刑。
【點評】 梁某已構成搶劫罪。該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對財物的所有人、保管人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其他方法,強行將公私財物搶走的行為。梁某的行為與之相符。值得一提的是,搶劫價值的多少并不影響梁某的犯罪構成。判斷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構成搶劫罪,關鍵在于行為人是否具有搶劫罪的構成要件,金額的多少并非必然要件。
偷搶,照樣構成搶奪
【案例】 陳某一直想擁有一臺屬于自己的筆記本電腦,但苦于囊中羞澀而一直未能實現。事有湊巧,2013年4月11日上午,陳某從工廠下班回家途中,見一輛貨車翻倒在路旁,而散落在地的貨物中恰恰有數十臺單價為15000元的某名牌筆記本電腦。陳某當即怦然心動:“何不乘機‘撿’上一臺?”苦于現場有很多人看守,一時無從下手的陳某只好靜靜等待。半個小時后,陳某趁看守人員去買礦泉水時,“撿”起一臺筆記本電腦就跑。陳某沒有料到,不僅筆記本電腦最終被追回還給貨主,自己也因此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四年。
【點評】 陳某已構成搶奪罪。該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乘人不備,公開奪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陳某的行為已經具備該罪的構成要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搶奪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一)搶奪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五百元至二千元以上的,為‘數額較大’;(二)搶奪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五千元至二萬元以上的,為‘數額巨大’;(三)搶奪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的,為‘數額特別巨大’。”鑒于本案涉及金額達15000元,陳某被處有期徒刑四年是罪有應得。
(江西 顏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