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歸膠片是必經之路
“小時候我就喜歡拍照,而不是被拍。” 本科在國內學習法律,后在英國讀完管理學碩士,目前從事企業管理工作的宋聚強這樣說道,“好像潛意識里就喜歡。”
攝影已經是宋聚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英國居住的三年,他拍遍英倫三島;回國后,盡管工作很忙碌,但在工作之余,他還是喜歡擺弄相機,即使出門旅游,也要大包小包地背著攝影器材……
對于膠片時代,宋聚強記憶比較模糊,印象里只是小時候用過的一些傻瓜相機。作為“80后”,大學時期的宋聚強身處電子熱的狂潮:隨身聽、MP3、數碼相機……當狂熱散去,最終留在他身邊的是數碼相機。
宋聚強的第一臺相機是索尼F707。隨著對攝影的深入了解,他的攝影器材也在不斷升級。接觸了越來越多的數碼器材后,宋聚強才重新開始了解膠片。在他看來,回歸膠片是攝影的一條必經之路,因為在數碼時代,這種回歸代表著對攝影全面深入的了解,是一種記憶和感覺。他現在常用的一些相機如哈蘇、徠卡等在色調和質感上也接近膠片,尤其是在拍攝人文主題時,對弱光的表現能力非常好。但他同樣認為,從膠片時代到數碼時代是攝影的歷史發展,數碼相機在性能上的優越性是膠片相機無法媲美的。
除此之外,宋聚強對攝影的意義也頗有思考。《飄在英倫》是宋聚強的第一本攝影畫冊,是他游走英倫三年中,記錄人文風光的作品集,分為風光、建筑、小品和人文四個方面。“這本作品集更像是我對攝影經歷的記錄,是一種分享和總結,它很全面,但也很雜。”
回國后,宋聚強也一直堅持拍攝,隨身攜帶相機已經成為他的習慣。不過對于他而言,照片是拍了不少,但真正談得上是創作的卻不多。“雖然我一直在拍攝,不論是風景還是人文題材,但一直缺乏主題的延續。說到底還是年輕,見識不夠廣,對社會的了解不夠深入。尤其是人文攝影,它有更深的價值和意義,需要思考和經歷。我希望自a04278718e9bcf137273ed174244d30cda160416820570b0f4a7c267e707c584己能多積累,拍出真正意義上的好照片。”
非職業并非不專業
其實熱愛攝影的宋聚強并不是沒有考慮過學習攝影專業、成為職業攝影師,但經過深思熟慮,他還是決定成為一個非職業的專業攝影師。“我喜歡用靈感控制快門,無壓力地創作。而一旦成為職業攝影師,可能就會限制自我,我不希望給靈感戴上枷鎖。”
非職業化反而給了宋聚強更廣闊的攝影空間,他涉獵的題材非常廣泛:風光、人文、人像、商業、體育……在他看來,每一類題材都有不同的特點和意義:拍攝風光需要等待打動人的時機;拍攝人文需要把握瞬間的動感;風光是平民化的共鳴,人文是內心深處的顫栗……即使是商業創作,宋聚強也敢于嘗試和突破,尋找自己簡潔自然的表達方式。為汽車品牌凱迪拉克在66號公路上拍攝的商業片,就得到了業界廣泛的好評。
宋聚強還熱衷于收藏攝影器材,手中有不少玩家級的藏品,他還經常與同是攝影器材控的劉展耘一起探討學習。
非職業并不意味著不專業。不論是技術上,還是對攝影的理解和追求上,宋聚強都表現出了專業性。這或許是他在攝影之路上能走得更遠的原因。
哈蘇帶來更多靈感
在宋聚強看來,他拍攝的大多數照片只是一種記錄,而不是創作。“記錄性的拍攝風光和風光片創作不同。我在旅游時拍攝的幾乎都是記錄性的,風光片的創作需要周密的計劃和充足的時間。你可能需要長時間的等待,也需要運氣。”
身為器材玩家,宋聚強坦言,他并不常使用哈蘇相機,因為日常拍攝的照片多用來記錄,而哈蘇更適合用來創作。“眾所周知,哈蘇是中畫幅相機,所以它的對焦速度比一般的單反相機慢,這意味著我有更多思考的時間。每當我拿起哈蘇相機,腦海中就會涌現出更多的靈感。”
談起對哈蘇的選擇,宋聚強說道:“促使我選擇哈蘇的主要有兩個人,一個是哈蘇大師謝墨,一個是劉展耘。謝墨老師帶給我的是作品上的震撼,哈蘇相機拍出的那種質感和細膩讓我有學習的沖動和欲望;而劉展耘對鏡頭的理解沒人能比得上,他對哈蘇非常滿意,所以也多次推薦我購買哈蘇,哈哈。”
只有真正接觸,才能了解和熱愛哈蘇。“以前我沒用過中畫幅的東西,也就不了解。中畫幅相機因為技術的原因,在兼容性上有它的局限性。但這些都不能抵消它的優點—它的畫面質感和銳度是單反相機沒辦法比的。”
“選擇哈蘇意味著你的攝影上升了一個層次,更具有專業性。它附帶著一種潛在的價值,是一種見識和品質。”
雖然宋聚強在英倫三年,現在北京發展事業,但每次回到河北家鄉,他都會拍上些照片。“我的家鄉很美,有山、有水、有荷花。”而他最大的遺憾也在家鄉,因為忙碌,他沒有為家人多拍些照片。
目前,宋聚強一邊堅持拍照片,一邊準備寫作出書。拍攝積累至今,小憩一會兒,反思和總結之后再全情投入攝影創作,相信未來他會給我們帶來更多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