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9月15日至9月30日,2013中國沈陽(鐵西)國際工業攝影大展在沈陽中國工業博物館舉行。本次大展以“工人·工業文明”為主題,共展出國內外300多名攝影師的近4000幅工業攝影作品,是亞洲規模最大的國際性專題工業攝影展覽。
整個展覽以紀實影像展示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讓觀者在領略工業文明創造輝煌的同時,也不忘關注當下的危機和挑戰。展覽以影像的力量敘述和闡釋工業文明與人的關系,展示中國工業攝影的歷史和現狀,同時解析國際當代工業攝影的發展,旨在推動中國工業攝影的發展與繁榮。此次展覽也對人類文明尤其是工業文明進程進行回顧和反思,充分展示了工人在工業文明進程中吃苦耐勞、創新奉獻的精神和他們所做的巨大貢獻。
展覽分為“深度”、“廣度”、“視野”三部分:深度部分系統梳理了遼寧本土新中國工業發展的脈絡和成就,包括主題展、成就展、致敬展和本土展,策展人為魯文、趙安;廣度部分為中國不同時期、地域、風格的工業攝影作品,包括“基業·奮斗、歲月·敘事、藝術·發問”三大版塊的國內攝影家作品展,策展人為張惠賓;視野部分是國際經典工業攝影作品博覽,包括英國工業、美國工業、德國工業三大部分,總策展人為王溪。
深度:系統梳理遼寧新中國工業攝影的脈絡和成就
本單元匯集了遼寧攝影家縱貫60年的工業攝影作品,展示了東北作為新中國工業基地、沈陽市鐵西區作為新中國工業重鎮的歷史地位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是一座關聯著時代、地域、城市和工業文明及人類命運的視覺記憶寶庫。展品蘊含著本土攝影家所特有的實力、深度和熱情,是遼寧新中國工業攝影脈絡和成就的首次系統梳理和呈現。其中,有《遼寧工業攝影60年》、《紀念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十年—輝煌鐵西展》的主題展,還有眾多本土的個人展,如姜振慶的《岸隆起》、冷柏的《力量之美》等,為觀者更深入地了解遼寧工業的歷史,帶來了豐富的影像故事。
廣度:中國不同時期、地域、風格的工業攝影作品
新中國建國60年來,中國工業攝影盡管以特有的步伐行進至今,但迄今還沒有一部新中國工業攝影史面世。盡管攝影師拍攝了不計其數的工業攝影作品,但還沒有以獨立的價值觀念和姿態,對“工人·工業文明”進行系統整理與呈現。“2013 中國沈陽(鐵西)國際工業攝影大展”廣度單元以整合和梳理中國各區域的工業影像為目的,為新中國工業攝影史的書寫鋪墊基石。
在第一部分“鑄基·奮斗”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時期、不同行業、不同地域優秀攝影師真實記錄新中國基礎工業,乃至中國近代工業發展狀況的工業攝影作品,彰顯特殊時代中工人奮斗創業的歷程。《重慶老工業》等國內其他地域的工業影像為觀者展示了不同于遼寧工業形態的另一種工業風貌。在第二部分“變革·敘事”中,展覽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發展狀況,呈現出變革大潮中務工者的命運變遷,由不同題材和不同視角構成,體現了中國攝影師的人文立場和不懈努力。朱憲民的《中國農民工1983—2013》,牛國政的《小煤窯》都為觀者提供了新的視角,令人深思工業與人的關系。第三部分“回溯·發問”是影像藝術家以個人視角對工業場景及人物生存狀況的觀察與思考,對工業進程與人類命運的相互關系進行反思和發問。
視野:國際工業大國經典工業攝影作品博覽
2013 中國沈陽(鐵西)國際工業攝影大展的國際部分,選擇西方傳統工業強國英、德、美三國的攝影師作為基礎力量,由西方著名策展人優中擇優,完成梳理與策劃。
“英國工業攝影130年大型展覽”是本次國際攝影節中,國際工業影像部分最為畫龍點睛之筆。由英國最富盛名的工業攝影大師,國際策展人伊恩·本斯利(Ina Beesley)聯合英國多家攝影國立館藏,梳理自1870年代至今的130年恢宏的英國工業攝影史,讓諸多塵封已久的工業影像第一次在亞洲、在中國展出。
在這些影像當中,策展人又根據時間結點,選擇部分攝影大師的作品,以“展中展”的形式,將某個時間段放大,完整地呈現出不同年代、不同理念、不同表現方式下攝影碰撞工業的激情火花。
此外,美國引領的新工業革命蒸蒸日上,這與老牌工業強國英國的影像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通過攝影師鏡頭中的硅谷,從內容至形式,都詮釋了美國新工業的欣欣向榮及蓬勃朝氣。我們可以看到道格·曼紐(Doug Menuez)帶來的《硅谷數碼世界的變革》,以及美籍華人靳宏偉的《工業的色彩》,美國傳媒攝影家協會也帶來了60幅涉及工業題材的精美攝影作品。
德國策展人德科·克勞斯(Dirk Clans)先生,是德國頂級新聞圖片雜志《Stern》雜志的亞太區總負責人,是德國著名的圖片編輯與策展人。攝影師的精彩作品是世界汽車工業中廣告攝影的巔峰之作,將工業產品、攝影與廣告的魅力演繹得美輪美奐。我們可以看到廣告攝影師弗洛伊恩·蓋斯(Florian Geiss)的《德國工業攝影展—品牌傳奇》,還有蓋爾·福舍爾(Georg Fischer)的汽車攝影作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