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被診斷為癲癇,患者就要面臨治療的選擇,是選擇藥物治療還是手術治療呢?
通常,癲癇的藥物治療需要長期小間斷地服藥至少3年,許多癲癇患者一旦得知需要長期服藥,人多數會流露出驚訝和不可思議的表情,有些甚至表示不相信,之后就會詢問是否有其他簡便的方法,比如手術切除病灶,達刮根治的目的。
目前,對癲癇的真正發病機制還沒有完全叫了。有很多假設,包括遺傳因素、大腦損傷(產傷、炎癥、腫瘤、腦卒中等)導致大腦局部或全腦的神經細胞興奮性過高,某一群神經細胞同步放電,引起一系列癥狀。藥物治療的主要理念依據上述機制,或者減輕神經細胞的放電現象,或者減緩甚至阻斷放電的傳導,從而壓制癥狀的產生或者減輕發作時的癥狀,最終減少癲癇發作對大腦和其他器官功能的影響。癲癇手術則通過切除癲癇放電病灶、切斷放電傳導網絡,使癲癇發作減少或消失;或者切斷兩側大腦半球的聯絡,以減輕發作時癥狀從一側傳導至另一側。由此可見,癲癇于術的關鍵是明確癲癇病灶或者例絡的通路。
癲癇患者能否手術治療?可從以下兒個方面考慮,讓患者對自己的情況有明確的認識后,再作出自己的選擇。
第一,發作的類型是決定能否手術的基礎。只有局灶的癲癇發作才考慮手術,對全腦的病灶手術無從下手。
第二,發作的頻率。對非常稀疏的發作(比如每年一兩次),手術的意義不大。其中一個原因是檢測癲癇病灶的定位困難,另外一個原因是:癲癇手術后并非馬上可以停藥,大部分患者即使完全無發作,也要堅持服藥兩年以上,因此發作稀少的患者無論手術與否,均需要長期服藥,不做手術與做完手術后的服藥時間一樣,手術對身體的影響反而更大,因此,除非大腦存在進展性的病灶(如腫瘤等),是不應該手術的。
第三,對藥物治療的反應。大部分患者能通過吃藥使發作得到控制,部分患者只是因為覺得麻煩或希望根治要求手術,這種情況之下手術是不恰當的,畢竟手術存在各種風險。
第四,經濟原因。術前檢查越詳細,術后無發作的可能性越高,但是檢查需要經濟支持。如果經濟條件差,除非簡單病例,建議暫緩考慮手術,因為術前需要一大筆費用,術中可能出現并發癥,術后還要一筆費用,沒有良好的經濟條件做后盾,恐怕預后也不好。
當然,還有其他方面問題,要經常鼓勵患者:醫學在小斷地發展,要看到希望。最近幾年,就有幾種新藥上市,新藥除了療效比舊藥好外,其副作用也更少。與其在不十分肯定療效的情況下做手術,不如嘗試換用其他新約,等待將來技術更加成熟的時候再考慮手術治療。但是,如果病灶很明確;或者藥物控制不佳,頻繁發作影響到工作生活;或者腦內存在進行性的病灶;等等,就要考慮手術。
小兒白內障怎么治
我女兒5個月,眼睛長得很漂亮,但近來我們發現她的眼睛除了能追著強光轉動外,其他東西都看不見,經醫院檢查診斷為先天性白內障。
小兒白內障大多數為先天性的,也有外傷所致。一旦發現孩子得了白內障,并經醫師診斷其視力低下確為晶狀體混濁所斂,則應做手術治療。
目前,專家認為,白內障的最佳治療方法是采用白內障顯微囊外摘除術以及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如能進行早期人工晶狀體植入,則有利于孩子視覺發育,還可避免弱視的形成。但由于孩子的白內障手術難度較大,在不具備手術條件和手術操作技術的情況下不應勉強進行。
一般認為,若為先天性白內障,人工晶狀體植入的年齡以3周歲以上為宜。對3周歲以下的幼兒,因其眼球較小,手術難度較大。因此,如果是兩眼同時患先天性白內障,一般不植入人工晶狀體,而是單純做囊外摘除術,以后再做二期人工晶狀體植入。如果是單眼白內障,考慮到術后弱視的問題,最好在進行摘除術的同時植入人工晶狀體,手術年齡可以小到1周歲。這類手
術必須在有先進的醫療沒備和高超的醫療技術水平的條件下進行,以免造成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