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就知道,要獲得任何成功,都沒有捷徑可走。對于大多數如我一樣沒有天才頭腦的人來說,主動跳進“題海”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對基礎知識的鞏固,對解題技巧的理解掌握,對各種題型的感性認識,無一不是在大量枯燥的演算中掌握的。
只是,跳進題海,絕不等于盲目做題,要學會用腦。對于我而言,題海無涯,不能忘的是“上岸”。我這里所說的“岸”,便是我們手里所捧著的“課本”。
高中理綜的各學科課本均有著深刻的內涵。仔細看看數學書中的各種證明(圓錐、球體積的求法),物理、化學中的實驗描繪(彈性碰撞、銀鏡反應),語文課本中幾乎涵蓋古代現代各家的多種語言風格,英語課本中的語法與詞匯用法,你不光要熟練掌握各種知識,更重要的是能體味到每門學科獨有的氣息。因此,別認為課本沒什么難度,事實上,很多題目的難點就在課本的某一處。這就是為什么我做題時要把高中三年的課本都放在隨手可及的地方——隨時翻。
“做題,翻課本”,這種方法使我在題海大戰中收獲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題海中,課本恰如一個羅盤,每到一處以課本定坐標,以后再來,可以大省周折。能把每一學科的各本書讀到融會貫通,多半也已進入了解題的大境界。
做題得回歸課本,道理想必同學們聽得多了,但是你知道真正回歸的是什么嗎?
回歸課本,許多同學以為只是簡單把課本知識點過一遍就行了,有些能做到細化一點,總結全部的知識點。其實,這都不是回歸課本,充其量只能說是把課本內容過一遍。做題回歸課本,我覺得應包括如下三點:一是將課本看一遍,課本講了幾種不同的思維方式,題目采用了哪一種出題,依據這種方式,按其他思維可以怎么出題。拿物理來說,必修(一)第四章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中,課本給出的例題一是根據受力情況,可以求出合力,那么加速度出來了,運動狀態也清晰了,再求位移速度就很簡單了;例題二是根據運動情況求出加速度,那么合力出來了,再根據受力情況就可以求出未知大小的力。歸根結底,突破點就是加速度。那么需要我們掌握的就是熟練而準確的受力分析,外加正確的計算,解這一類型的題目就沒有問題了,對解以后的電磁問題同樣是很受用的。二是看與題目相關的課本知識點,假設不用公式推導,單純看,自己能不能理解,這是一種定性的理解。通常,如果首先通過定性分析,再定量,做題就能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平時,不少同學都會遇到這個問題,即上課聽老師講能懂,但自己做題就不行,因為他們聽懂的只是定量計算,沒聽懂的是這道題涉及的知識點,在課本表達的道理是什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學習了重力、彈力和摩擦力,第四章就需要對這三種性質的力進行受力分析,所以需要正確的分析作為鋪墊,嚴格按照受力分析順序來做。上課時,聽老師說,覺得懂了,自己做時卻總不嚴格按照步驟來,這就是為什么一聽就懂一做就錯的原因。所以,需要自己多訓練、多思考才能真正體會到受力分析的實質。三是邊做題,邊把課本那些在真題中考查最多的知識點畫出來,力求把題做到熟練為止。為什么要熟?許多同學說會做不就行了嗎,但會和在考場上做對可說得上有著十萬八千里的距離。臨場,你狀態不好,表達得出來嗎?要知道,由于時間的限制,許多的表達在臨場瞬間都是感性思想,而不是理性。既然是感性,就容不得你慢慢思考,而是一看到題,就要不假思索地寫出來。這是條高考鐵律,要求每個考生必須滿足,你滿足就得高分,不滿足,即使再聰明也會遭淘汰。
多年前流行一首港臺歌曲,歌名不記得了,唯有末尾一句一直長留心頭,至今余音裊裊——“別忘了回家的路”。在此,我也想告訴你一句:題海無涯,勿忘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