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溶:什么是中國夢,怎樣理解中國夢
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開始了屈辱的歷史,從此也開始了民族復興的歷史,也就是開始了中國夢的歷史。回顧近代以來的歷史,可以看得很清楚。孫中山先生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并為之努力,但是沒有找到出路。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領導人民經過不懈奮斗,才逐步使這個夢想成為現實。這個過程,可以概括為“兩個百年”、“兩重任務”。中國夢不僅僅是理想、是目標,也是現實,反映在每個中國人的生活中。實現中國夢,就是實現老百姓的夢?!叭嗣駥γ篮蒙畹南蛲褪俏覀兊膴^斗目標。”實現中國夢,創造全體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遠,需要堅韌不拔的精神,需要眾志成城的力量,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艱苦努力。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
(來源:《人民日報》2013年4月26日)
孫學玉:社會主義更善于“危機控制”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平時也許看不到,但是在重大災難和危機的時候很容易顯現出來。從這一意義上說,社會主義更善于進行 “危機控制”。例如,汶川大地震后,中國政府用3年的時間就把汶川和北川地區重建一新。去年,日本60多人的教育培訓訪問團去地震災區實地考察。他們都驚訝于重建地的欣欣向榮,幾乎看不到地震的影子;而日本福島地震后,滿目瘡痍,斷壁殘垣,還看不到重建的明顯成效。這是什么原因?其實很簡單,這叫“制度差異”。我們國家有句話叫“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組織經濟發達的省、市去幫助有困難的地方搞建設,一呼百應,這在資本主義國家能夠做得到嗎?人們能夠拿這個州的錢給那個州使用嗎?不可以,但中國可以,因為錢是中國每個國民的。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所在,也是“中國現象”的力量所在,我們把這種現象看做是團結的力量、集體的力量、和諧的力量。而西方集團中有人說我們是專制,不夠民主,這我很不理解。多點這樣的集中力量有什么不好嗎?我去汶川災區,看到家家都掛著國旗。居民說他們每天都掛,而且是自發的。這說明他們歡迎和需要這樣的社會。我們說中國所走的道路和制度是中國老百姓自己的選擇,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您去災區說要改變這種制度,要他們走西方國家資本主義道路,他們是不會答應的。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4月17日)
胡錫進:中國共產黨最有資本說真話
改文風的本質還是改作風,作風改了,文風自然就改了。黨的話語體系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特別嚴謹,一種照本宣科、不出紕漏式的嚴謹,這其實是官僚主義的反映,好多人說話的目的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保證政治正確,這就非常不好。我想如果破了官僚主義,文風會風肯定能改好。至于什么是好的文風,我認為就是要堅持說真話、說實話。誰都喜歡聽真話,而中國共產黨最有資本說真話。這么多年來,黨做出了成績,經濟發展很快,老百姓生活不斷改善。發展很快,但是,空氣污染了,水也變壞了。別瞞著,實事求是告訴老百姓這是為什么,實事求是地把問題擺出來,實事求是地來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放心,老百姓能夠理解這個國家的問題,知道這個國家是由成就組成的,也是由問題組成的。中國進入改革深水區,問題多,但解決問題的杠桿也最多。但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有時候政府不愿意說自己的問題,總是說成就。媒體議題設置有一個規律,叫反向規律,你要是都說好的,它肯定向相反方向走。生活也一樣,人都是毀譽參半的,如果你自己光夸自己,特牛,人心里肯定會挑你毛病。如果政府自己光談成就,缺點就由大眾的嘴去說;傳統媒體光談成就,問題就由互聯網說;官方網站光談成就,批判就由商業網站搞。結果就成了商業網站成為主輿論場,傳統媒體被邊緣化,政府處處受輿論嘲弄。我認為政府除了講成就還要實事求是講問題,我們的主流媒體也應該直面問題,回應問題。
(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年第4期)
顏曉峰:形成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合力
黨是改革開放的領導核心,我們黨8200多萬黨員和幾百萬個黨組織對待改革開放的態度、領導改革開放的能力、推進改革開放的力度,極大地影響著改革開放的進展和成效。從社會主體而言,形成推進改革的強大合力,首先要形成全黨推進改革的強大合力。改革開放30多年來,正是依靠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緊跟黨中央戰略部署的一致行動,改革開放才能夠在不同階段取得重大成就。同時也要看到,有的領導干部在深化改革的問題上,還有不同看法,行動不夠有力。特別是在涉及觸及自身利益的改革舉措時,有的采取消極、拖延、抵制的態度。一些改革之所以難以推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存在著利益沖突,不能形成合力。形成改革合力,首先要形成利益合力。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越繁重,越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越要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善于通過提出和貫徹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善于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張,從人民的創造性智慧中汲取力量,把黨的正確領導和人民的首創精神統一起來,聚合黨和人民的協同合力。
(來源:《前線》2013年第4期)
潘維:中華不自亂,無人可亂華
未來十年是我國的關鍵十年,我們需要處理好三個關鍵問題。一是堅持快速發展,堅持經濟規模每十年翻一番。二是控制腐敗,降低與腐敗緊密連在一起的“制度迷信”。三是解決價值觀和政治意識形態的問題。除此之外,我國未來十年還有兩個關鍵技術問題需處理好。首先是從制造業到服務業的產業升級轉型壓力。其次是高速城市化壓力。幸運的是,歷經六十多年的艱苦奮斗,中國實力有了長足增長。因為實力強大,我國的國際環境實際上已經變得相當寬松。這同過去“中國威脅論”產生實際影響已不可同日而語。美國、歐洲、俄羅斯的對華關系越來越穩定,很難想象出現重大波折。中國的問題根本上是國內問題。只要黨能以民為本,不脫離人民,與人民在一起,制止腐敗,統一思想,保持快速經濟發展,我們就戰無不勝。與過去不同,中華不自亂,沒有哪國能亂中華。
(來源:《環球時報》2013年4月25日)
李成:美國“推進民主”政策在中國適得其反
“在全世界推進民主”是美國外交政策的核心內容之一,這基于美國的核心價值觀之上,在可見的未來都不會發生改變。問題就在于,美國“推進民主”的政策是否真的“推進了”民主。美國“推進民主”的政策在中國往往產生了適得其反的后果,引起了政治精英和普通民眾的猜疑和反感。很多中國人相信美國在遏制中國,這就說明美國的對華政策并不是很成功。自由、民主、法治等理念是人類共同的文明財富,當然值得全世界的國家和人民去追求。美國的外交政策不應該背離這一基石。問題在于,美國應該更多地分享自己的經驗教訓,而不應該對其他國家的選擇指手畫腳,更不能代替其他國家做選擇,定時間表。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特殊的國情,它們邁向民主法治的道路各不相同,民主法治在不同國家的實現形式也迥然各異。
(來源:《國外理論動態》2013年第3期)
劉長江:蘇共發展黨內民主的教訓
每一個政黨內部幾乎都永遠存在不同的思想傾向乃至思想流派,發展黨內民主必然會遭遇這些思想傾向或者流派演變為政治派別的問題。蘇聯共產黨的歷史經驗說明,黨內不同的思想傾向、流派一旦演變為有組織的派別活動,黨內的政治對抗將難以避免。黨內政治對抗不但會削弱黨的組織、動員和行動能力,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能導致黨的分裂與毀滅。蘇聯共產黨在1991年瓦解的直接的組織原因就是黨內不同政治派別之間的政治對抗導致的黨事實上的分裂。因此,在發展黨內民主的過程中,防止黨內有組織的派別形成,消除黨內政治對抗的土壤,是黨內民主健康發展的組織前提。
(來源:《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英]肖恩·塞耶斯:當代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的現實反思
社會主義國家的權力由于無法擺脫歷史上的落后觀念的影響和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多元的利益分化,因而可能淪為一些人或特殊階層謀求私利的工具。因此,對于社會主義國家來說,需要對權力腐敗的必然性和現實性保持冷靜的認識,并探討約束權力的有效機制。在這方面,市場經濟的發展,在破除權力的理想性質的同時,能夠為權力的制度約束創造條件。因此,對社會主義國家來說,在發展市場經濟時,警惕市場泛化和反對市場崇拜固然必要,但借助市場經濟的力量來消解權力的特權崇拜并創造約束權力的制度條件同樣必要。另外,社會主義國家在處理市場與權力的關系上,應該是市場與權力的相互約束,而不應該是市場與權力的相互利用。否則必然導致絕對的腐敗,而市場也難以良性地運作。我想,這也是蘇聯留給現在的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個教訓。馬克思主義本身就不是教條主義。馬克思不想也沒有為我們描繪社會主義的某種固定不變的模式,而社會主義在現實上也存在各種發展形態。這意味著,社會主義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沒有一個固定的樣板。當然,必須承認,社會主義國家還是有某種“家族相似”的,它們會堅持和共享作為社會主義的共性。而正是在這種理解與堅持上,社會主義有時會陷入教條主義。
(來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