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報告指出在全社會營造鼓勵文化創造的良好氛圍,讓蘊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創造活力得到充分發揮。而農民的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敗的關鍵。不斷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就必須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鄉土文化建設則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鄉土文化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發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結晶,是民族凝聚力和進取心的真正動因!中國的鄉土文化源遠流長,而廣大農村則是滋生培育鄉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鄉土文化是勞動者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實踐中所創造和積累的精神財富,它對當地老百姓的行為習慣,思想動態,價值觀念產生深遠的影響,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覆蓋了物質和非物質各個領域。就如筆者所處的閩南地區而言,鄉土文化包括:戲劇、曲藝、答嘴鼓、歌謠、絕活雜耍等。是勤勞智慧的閩南人民在漫長的勞動和生活中所創造和積累起來的精神財富。它反映了閩南當地勞動人民的喜、怒、哀、樂,也反映了該地區百姓的審美觀念和藝術情趣,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如何加強農村鄉土文化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型文化體系,構筑和諧文明新農村,適應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
那么,筆者所處的漳浦縣深土鎮,鄉土文化建設現狀怎樣呢?
一、我鎮當前鄉土文化現狀
漳浦縣深土鎮位于福建省閩南沿海,總面積70.1平方公里,轄19個行政村,67個自然村,人口5.4萬多人,有一個綜合文化站,19個村級文化室,19個農家書屋,13類80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土樓、八卦堡、古民居群、規模較大的宗祠廟宇等物質文化遺產40多處,系省級文明鎮,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民風淳樸,鄉土文化底蘊深厚,是唐宋遺音“竹馬戲”,“閩南八音”的主要發源地。有全國文保單位錦江樓,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皮定鈞將軍陵園,全國身邊百名好人,省優秀共產黨員,感動漳州人物林蓮花等人文元素。
近年來,筆者致力于本鄉鎮鄉土文化的調查,發現相當多的鄉土文化遺存已經或正面臨著被摧毀、被遺忘的絕境。各行各業,百舸爭流,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新生代人口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致許多非遺面臨著被邊緣、失傳的危險,加上傳承之人往往知識水平偏低,年齡結構偏大,大抵花甲年齡,家族祖傳類如民間中醫、民間戲劇等等。只有部分的民間習俗、民間信仰、人生禮儀、傳統節日,能夠得到有效的傳承,這得益于各級政府對于非遺的日益重視。民間信仰、傳統節日有著“老樹春深更著花”的逐年復興趨勢,成了維系親情、血緣的紐帶,成了海峽兩岸族親溝通聯誼的橋梁。如每一年陳氏后裔都要舉辦“愛國愛鄉開漳圣王元光文化節”,林氏后裔舉辦“救苦救難林默娘媽祖文化節”,還有玄天上帝誕辰紀念活動等,屆時各地演社戲、舞獅耍龍等多種民俗活動慶典。又如按民間傳統習俗,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多個村落擺丁桌、神明巡安、演社戲、穿燈腳、搭燈棚、舉社火圍城,燃放煙花爆竹,以祈求新的一年家庭平平安安,日子紅紅火火,財丁興旺,風調雨順。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許多年久失修的宗祠、祖祠,家廟、廟宇等文物古跡修繕一新,光彩奪目,充滿著濃厚的鄉土文化氣息。只是村民們由于認識上的局限,大抵還停留于物質方面的修繕。另外,有關于家譜、族譜、村史社史的修編尚不盡人意,只停留于零星的村社。
千百年來,鄉土文化與閩南人民息息相關,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它長期影響著閩南人民的生活,它面臨的環境是社會轉型期文化生活的必然反映,挖掘閩南鄉土文化,既是文化傳承的需要,更是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需要。因為失去歷史之框就無從談文化的創新和發展。
二、我鎮鄉土文化建設發展對策
閩南鄉土文化的地域特色在于它與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一脈相承,它反映著這塊土地上人們的生活習性。尤其是在現代化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使得新生代的年輕人很難與傳統的鄉土文化有心理上的共鳴和審美上的認同。這是鄉土文化的時代滯后性所致。因此,注重地域特色鄉土文化的挖掘,并在其中注入時代精神,反映當代人的生活實踐、審美情趣、價值取向和道德取向,營造當代新的鄉土文化氛圍,不失為保護鄉土文化資源的有效途徑。我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強化組織領導、健全責任機制
鄉土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基礎文化,當地黨委、政府必須始終擺在重要的議事日程,要建立長效責任管理機制,成立工作領導小組,黨政一把手要負總責,分管領導要具體抓,特別是宣委、文化站相關人員更應負起責任,充分發揮鄉鎮文化站和村級文化協管員的作用,實行統一領導,整體規劃,上下聯動實施,為加強農村鄉土文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二)加強鄉土文化隊伍建設,提高整體素質水平
當前農村鄉土文化隊伍整體素質不高,業務水平偏低,知識結構不合理,創新能力不夠,許多民間民俗文化處于后繼無人的狀態,傳承鄉土文化的人才呈現青黃不接的局面。因此必須:
1.抓業務知識培訓,聘請專家不定期對村級文化協管員、鄉土文化傳承人進行業務知識和技能培訓。
2.挖掘人才資源,鼓勵離退休教師、干部、回鄉創業大學生,民間藝人充實到鄉土文化隊伍中來,同時與學校聯姻,結合開展鄉土文化教育,挖掘一批年輕的鄉土文化人才,并加于保護、管理、培訓和激勵。
3.優化整合鄉土文化資源,成立鄉土文化協會。要有一村一特色的文化團體或協會組織,負責對本地鄉土文化進行普查整理和研究創新,指導本地文化人開展自娛自樂,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擴大鄉土文化輻射面,為鄉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
(三)加大財政扶持力度,推動鄉土文化可持續的保護與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重視。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雖然把加大對農村文化投入作為重頭戲來抓,進一步完善鎮、村文體設施,紛紛建設一批惠農利農民生項目,基本形成鎮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農家書屋),自然村有文化活動點的三級文化活動網絡。但是對鄉土文化建設推進緩慢,資金投入有限。
如何保證鄉土文化經費可持續投入,正常運作呢?筆者認為應該做到:
1.加強鄉土文化重要性的宣傳教育,樹立“經濟致富、文化致強”的理念,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基于多個平臺多出人才,用濃郁的鄉土文化抵制低級庸俗的文化,從而占領農村宣傳文化陣地,做到家喻戶曉,深入民心。
2.政府因勢利導,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用“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形式,抓文明創建,搞文體活動,為鄉土文化保護與發展注入厚重的鄉土元素和時代土壤,挖掘具有傳統特點的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項目,保護和培養具有鄉土特色的文化能人。
3.多渠道籌措資金,設立鄉土文化基金會,給予鄉土文化人才精神上的慰藉和物質上的鼓勵,讓他們有著榮譽感和成就感,當然,還有更多的責任感及使命感。讓他們理直氣壯,平時能夠勤于鍛煉,精益求精,練好練絕自己的看家本領,用時揮之即來,來之就能登臺演出。
4.開發鄉土文化旅游產業,提升鄉土文化的社會品牌和經濟效益。如今,周邊環境對于農村鄉土風情的文化旅游正搞得紅紅火火。我鎮的地理位置也是得天獨厚(南接六鰲的抽象畫廊;北承湖西的趙家堡;東望前亭的火山地質公園;西面舊鎮的烏石媽祖……)。利用區位優勢,正好乘風揚帆,立足丹山,大作“丹山鄉土生態旅游、葛洪仙等名人文化旅游、愛我國家、固我國防——緬懷皮定均將軍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錦江土樓、西丹古民居文化游;濱海美麗鄉村休閑度假游……讓農民群眾感受到鄉土文化的無窮魅力,激發他們保護和發展鄉土文化的熱情。
“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鄉土文化是先進文化扎根農村的基本立足點,鄉土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作為農村基層文化工作者使命崇高,責任重大,應率先垂范,主動融入,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共建美好精神家園的作用。要促進農村社會穩定發展,就要不斷地加強和創新鄉土文化建設體系,不斷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構筑和諧文明新農村,為建設和諧社會,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浦縣深土鎮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