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中到大學,后知后覺的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明白一些道理。高中最后的沖刺階段,那些百感交集的日子,常常一幅幅一幀幀地在我眼前循環(huán)播放。人總是在經歷過挫折之后,才會開始自我反省;總是在撞到南墻以后,才重新尋找自己的路。
不一定每個人都得去創(chuàng)造勁銳人物的神話,可每個人都得努力書寫自己的故事。雖然沒有一鳴驚人的事跡用來引以為傲,但是我希望通過展示自己所走過的彎路,讓大家引以為戒。朝聞道,夕死可矣。后知后覺,還來得及。
絕大多數(shù)高中生是不喜歡高考的。當年我所在的省重點高中能給學生提供多條上大學的途徑,如推薦尖子生免試上大學、奧賽獲獎者保送、提前招考等。人人都明白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成功的幾率很小,都想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我當然不例外。
高一時我就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在老師和同學的贊揚聲中,我對學習外語的興趣愈發(fā)濃厚起來,并打算參加小語種提前招生考試。小語種考試是提前招生考試的一種,成績名列前茅者可得到保送上外國語大學的機會。老師們對參加奧賽和小語種考試的考生總會千叮嚀萬囑咐,擔心學生出現(xiàn)偏科的情況,更怕學生在遭受打擊后自毀前程。
高二那年,為了進一步提高實力,我?guī)缀醢阉械臅r間和精力都集中在備戰(zhàn)小語種考試上,在語文和英語這兩門必考科目上下了非常大的功夫。比如英語的聽說訓練方面,我?guī)缀踹_到了狂熱的境界——跟讀BBC國際新聞,背寫托福詞匯,找外教一對一進行面試輔導。另外,為了讓自己在小語種面試中更具優(yōu)勢,我還專門報班去學了一年的西班牙語。
參加過小語種提前招生考試的孩子,都傷不起。每種語言只招2~3人,卻有來自全國的上千考生競爭,筆試加面試,每個人都希望成為這場考試的分子而非分母,難度相當大。我沒被命運之神眷顧,運氣糟糕到面試成績只比某名校的錄取分低了0.5分。雖然搞不清楚是主觀原因還是客觀原因所致,但是年紀尚輕的我曾一度為此感到萬分沮喪,甚至開始懷疑人生。
然而,我沒時間調節(jié)心情。小語種考試碰壁發(fā)生在高三上學期伊始,我必須趕緊面對自己偏科的現(xiàn)狀。我看到一些數(shù)理化奧賽戰(zhàn)績不佳的同學開始回歸高考復習的隊伍,他們大多偏理科中的某一科,而我卻明顯偏文科。高考選拔的是全面的人才,僅靠一兩門課來提分的偏科生根本無法駕馭它。正如“木桶效應”所講,一個木桶的容水量由“短板”決定,即使有一兩條木板很長也起不了決定性作用。由于高二時放松了數(shù)理化的學習,想讓成績華麗逆轉簡直是天方夜譚。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偏科之痛。
聽取了老師的建議,與父母商量后,我背起書包,從理科班搬上課桌,在同學們詫異的眼光下,坐進了文科班的教室。此時距高考僅剩8個月。
初進文科班時,我感到比理科班輕松,至少聽課沒那么費勁,可做題時卻完全連蒙帶猜。就這樣混了兩周,一場月末考試后,因為難以啟齒的成績,我被叫進高三年級組辦公室。老師嚴肅地對我說:“你看看三本院校中,有哪些愿意去的,提前了解一下吧。”這句話猶如一盆冷水,將后知后覺的我瞬間澆醒。看著成績單上的分數(shù),我并沒有絕望,因為我清楚地發(fā)現(xiàn)自己雖在文科綜合的歷史、地理、政治三科上是門外漢,但在語數(shù)外三門主課上還挺有優(yōu)勢。于是,我開始制訂適合自己的一套高考攻略,主攻文綜,由偏科到全面,改變自己的命運。
課堂上我專心聽老師講課,常常一聽到陌生的東西便迅速記下來,之后再去問同學,因為他們會告訴我答案在哪本書的第幾頁,這比我毫無頭緒地亂翻書效率高多了。夜晚是每個高三生最忙的時候,我每晚都要熬夜來補齊第一輪復習的內容,有時會去抄從同桌那兒借來的筆記,有時會看老師給的教案或課件。我認為,哪怕高考前只顧得上復習一輪,也必須是完整精細的,這比二輪或三輪似懂非懂的籠統(tǒng)復習更有實際意義。
終于,野百合也能迎來春天。從轉專業(yè)到全面?zhèn)鋺?zhàn)高考,從剛學文科時的三本水平,到第二次模擬考的二本分數(shù),再到最后進入一本的高校,我完成了自我拯救,也漸漸覺得冥冥之中很多事是逃避不掉的,高考才是我的出路。
如果以為上大學意味著解放,想著“由你玩兒四年”,那就錯了。人生當中不只一次“高考”,雖然已考上大學,但畢業(yè)之后如何發(fā)展?是就業(yè)還是考研?我都沒有想過。
大一暑假,學新聞專業(yè)的我到一家媒體實習,有一位職業(yè)記者跟我說:“我原來大學是學生物專業(yè)的,現(xiàn)在能做記者,也懂怎么做新聞。你瞧瞧,新聞專業(yè)的飯碗我們誰都能搶,你說你將來畢業(yè)后干什么?”這赤裸裸的輕視使我意識到新聞專業(yè)貌似“不太專業(yè)”,競爭力不夠、素質不全面怎敢應對今后的挑戰(zhàn)?從那以后,我又繼續(xù)走上告別“偏科”、綜合發(fā)展的道路。
文理兼修是我勇敢邁出的第一步。報讀雙學位時我選擇了計算機專業(yè),因為未來媒體行業(yè)的數(shù)字化程度會越來越高。大學期間,我在計算機房的時間比自習室還多,高級編程能力和網絡技術水平有顯著提高。從某種意義上講,我讓自己“回歸”了理科,彌補了高三轉專業(yè)的遺憾。
外語特長也有助于我今后做新聞,于是每個周末我都會去某知名外語培訓機構當老外的助教,講授英語和西班牙語課程。我的學生中有很多高中生,有些是為了出國,有些是為了應對高考英語,還有些想成為小語種翻譯。能夠幫助他們實現(xiàn)外語夢想,我這個碰過壁的過來人深感欣慰。
當我各方面的努力最終換來了外國名校的碩士錄取通知書之后,我才后知后覺,原來從高中到大學,兜兜轉轉這些年我一直在尋找自己的路,而高考就是路燈,指引我走向自己的未來。我總結出幾條經驗,送給即將要高考的你們:人生從來沒有捷徑,要腳踏實地;不要偏科,要全面發(fā)展;面對挫折時不能氣餒,要勇敢地向著未來奮斗。經歷過,才明白,后知后覺,真的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