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為實現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就要創設生活化情境、精選生活化例題、理論聯系實際等。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情境
陶行知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這就決定了數學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為切入點,使他們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換言之,要積極構建生活課堂,努力實現數學教學的生活化。那么,如何實現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呢?
一、課前導入: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走進生活
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善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感覺生活中的數學,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數學情境,產生明顯的意識傾向和情感共鳴,喚醒他們的求知欲望和探索興趣。比如,有位教師在講授《勾股定理》這一內容時,創設了以下教學情境:
師:同學們,能夠尋找到“外星人”一直是許多人的夢想,科學家嘗試過許多辦法。早在1820年,德國數學家高斯曾提出:在原蘇聯西伯利亞森林里砍伐出一塊直角三角形的空地,然后在空地上種上麥子,以三角形的三邊為邊種上三片正方形的松樹林。如果有“外星人”路過地球一定會看到這個巨大的數學圖案,并應該知道:這個星球上存在智慧生命。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若要溝通兩個不同星球的信息交往,最好用太空飛船帶上這個圖形并發射到太空去。”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專著《九章算術》里有關于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名題:“今有池方一丈,葭生池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適于岸齊,問水深、葭長各幾何?”大意是:(如圖)
水池中有一長得像蘆葦樣的植物露出水面一尺,如把它引向岸邊,剛好和岸邊齊平,問水有多深?植物有多高?
二、課中授受:精選生活化例題——讓學生體驗生活
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練就一雙“慧眼”,善于挖掘并選取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富有情趣的生活化素材,進而理解數學的內涵與思想;反過來,用數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對于《多邊形外角和》這一內容,有位教師改變了按照教材上固定的從定理到定理、用公式推導公式的格式化論證方式,從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入手,進行如下教學:
師:同學們在體育課上進行過5000米長跑訓練嗎?
生:練過,很累人!
師:那在我們轉圈過程中,你會聯想到哪些數學知識呢?
生:每轉一圈的長度都相等;每轉一圈都是從終點回到起點;轉一圈是360°。
……
師:如右圖,清晨,喜歡健身的小張沿一條五邊形的廣場小路按逆時針方向跑步。請思考:(1)小張從一條小路轉到下一條小路時,身體轉過的角是哪個角?(2)他每跑完一圈,身體轉過的角度之和是多少?
生1:身體轉過的角分別是∠1、∠2、∠3、∠4、∠5。
生2:我認為小王從A點出發,再加到A點后,共實現五次轉身,剛好轉了一圈,所以我猜測這五個角的和是360°。
生3:小王沿各邊行走,他的視線剛好掃過一周,所以這五個角的和是360°。
生4:其實,只要在任意一個頂點沿各邊方向轉動一圈,恰好形成一個周角,任何多邊形的外角和都是360°,與邊數無關。
……
本節課中,該教師能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激發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形成了具有自身個性特征的知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課后總結: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回歸生活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去服務生活,要使學生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處處離不開數學”,在生活中體驗數學,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例如,有位教師在講完《黃金分割》這一知識點后,作了以下的總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黃金分割的概念、作圖方法及其黃金分割點在數學中的運用。其實,在生活中也廣泛存在“黃金分割律”。例如,現代養生學強調一餐主食中要有六成粗糧和四成細糧的搭配進食,才有益于腸胃的消化與吸收,避免腸胃病,4:6的比例接近黃金分割;還有,我們一直強調生命質量,要活出人生精彩,“生命究竟在于運動或是在于靜養”?大量的生活實踐及醫學結果表明,動四分,靜六分,成一個0.618比例關系,才是最佳的保健之道。再比如,現在眾多上班的年輕人都希望成為有房一族。選擇什么樣的戶型合適?市場時興一套有趣的黃金分割論。專家認為,最有價值的地段可能是工作與社區之間的黃金分割點。同時,小戶型在面積大小上也存在黃金分割律:在30至80平方米之間,有一個黃金分割數,正好是50余平方米。所以,市場上50余平方米的小戶型熱賣度超過了其他戶型。
上例教學,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物化到具體的生活實際中,使學生真切地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總之,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弗賴登塔爾說:“數學是現實的,學生要從現實中學習數學,再把從數學中學到的用到現實中去。”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元素,引導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中去理解數學、領悟數學和運用數學,真正感受到數學的無窮魅力和實用價值。
(作者單位 浙江省永康市油川中學)
編輯 武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