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探索事物的心理傾向,具有強烈的情緒色彩,是人的行為的重要動力。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對學習活動有著重要意義。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具體方法有:設計導語、巧設疑問、動手操作、課堂競賽、巧設練習、聯系實際、適時評價等。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們探求認知的一種心理體驗,是人們從事某項活動時產生的一種積極興奮的心理狀態。學習興趣則是學生對學習活動或學習對象的一種力求認識或積極趨近的傾向。它是一種較為復雜的個性品質。
興趣可分為兩類:一是直接興趣,即對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產生的興趣;二是間接興趣,即對事物未來的結果感到需要而產生的興趣。興趣不是天賦的,它的形成與發展依賴于各種條件,是人在與客觀世界相互關系中產生和發展的。一個人的興趣發展,也有一個從初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即從物質需要的興趣到精神需要的興趣,由個人需要的直接興趣到與社會需要相關的間接興趣。
興趣的作用在于,不需要外力的影響,僅靠內在的驅動力便可堅持不懈直至成功。其具體表現在:(1)濃厚的學習興趣,能有效地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啟動其有關器官處于最活躍的狀態;(2)濃厚的興趣能發動和強化學習的內在動力;(3)濃厚的學習興趣,能使人在繁重的學習活動中產生欣慰、快樂的情趣;(4)興趣的深度與廣度,能直接影響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的深度與廣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就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心理學研究表明,部分學生不愛學或學不好數學,并非智力低下,而是沒有啟發誘導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有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才能充分調動他們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開發學生智力,讓學生內在的潛力得到表現。下面就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談談自己的實踐和粗淺體會。
一、設計導語,誘發興趣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課之計在于“導”。導入新課是一堂課的重要環節,如能從教材的內容出發,用有趣的游戲或生動的故事,創設誘人的情境來引入新知,不但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引人入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較短的時間里,使學生的思維快速活躍起來。因此,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引趣激學,精心設計導語,是激發學生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的動力。
在教學“認識角”時,為了讓學生在“找一找”“比一比”等活動中辨認直角、銳角和鈍角,我把學生找到的大小不同的角畫在黑板上,然后說:“同學們,角寶寶們都爭著說自己大,你們能當一當公正的裁判,評一評它們誰大誰小嗎?”一語激起千層浪。一聽說要讓自己當裁判,學生的情緒頓時高漲起來,我抓住這一極佳時機引導學生學習新知,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巧設疑問,激發興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好奇心是每個兒童從小就有的天性,有了好奇心,就會有疑問,也就會有思考,也就會有探索。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思維是從吃驚開始的。”心理學家也認為,驚奇與疑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有了這種反射,思維就會應運而生。高質量的設疑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使他們的思維處于主動、積極、愉快地獲取知識的狀態。如,在教學“有幾輛車”前,我采用師生比賽的形式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課伊始,我出示一道題:在〇里填上“>RkSITZ/cU10RkTyjwXzoJVwrNVPrnhy4wI+JsGZpC00=”“<”或“=”。1+3〇3+1,2+3〇3+2,0+4〇4+0,2+1〇1+2。學生填完一道題時,我已將四道題全部填完。這時,學生都感到驚奇,產生了奧妙在哪里的疑問。我告訴他們,這個奧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學生的興趣由此而生。接著,我引導學生探究新知,實現了“無疑—有疑—無疑”的認識轉化過程。
三、動手操作,培養興趣
“要認識一個客體,就必須動之以手。”教師用教具進行直觀教學,主要是通過視覺和聽覺對學生發生影響,而學生動手操作卻是通過觸覺來產生認知效應。前者是間接的,后者是直接的。小學生有以形象思維為主和好奇好動手的心理特征。引導他們通過擺一擺、量一量、拼一拼、畫一畫等實際操作活動,發現規律,抽象概括,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數學課上應創造條件多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自實踐。如,教學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時,我先出示算式9+5,讓學生用小棒進行演示,當問學生共有多少根小棒時,多數學生就一根一根地數起來。這時,我啟發學生想:“怎樣擺放小棒不用一根一根地數,直接就看出是幾根?”一些學生馬上就想到把10根捆成一捆,一捆零4根,一看就知道是14根。再啟發學生在頭腦中想著操作過程,抽象出“湊十法”計算的方法得出9加1得10,10加4得14。由于啟發有序,指向明確,學生的思維非常流暢,所以發現和解決問題就有水到渠成之感。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眼、手、腦、口多種感官交替使用,參與了知識發生和發展的全過程,參與意識提高了,智力發展了,也品嘗到了收獲成功的樂趣,自然學習興趣倍增。
四、課堂競賽,調動興趣
各種競賽,頗受學生的歡迎,適時地把競賽引進課堂,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百以內的加減法時,可以讓同桌之間賽一賽,比誰口算能力強,誰的豎式做得又快又好,并把比賽結果都記錄下來。在比賽期間,還要求兩者互相監督,然后互相評價,最后自我評價,讓學生明確其以后應努力的方向。當一個單元學完后,還可組織一堂數學知識、方法和技能的競賽,作為對學生學習和掌握該單元情況的檢查和總結。當然,題型要豐富多彩,題目要難易適中,計算量不要太大、太繁,有技巧性,要適當分組,公平記分,當場評分,這種方法對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習興趣是十分有效的。
五、巧設練習,鞏固興趣
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對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時間,精力就開始分散,就不感興趣,喜歡多變,這是小學生的又一特征。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實際、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設計出題意新穎、形式活躍的練習,促使學生的興趣發展,使他們在積極愉快的求知氣氛中,獲取知識的營養和美的享受,達到鞏固新知、活躍思維、提高效率的目的。
練習題的形式可以有填空、選擇、判斷、對比、計算、解答、操作、畫圖等,可以在練習的名稱上冠以新穎別致的名稱,如,“請你當老師”“請你當醫生”“看誰難不倒”“搶答”“奪紅旗”“爭戴小紅花”“給小動物找家”等。此外,游戲是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方式,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知識。在練習中開展一些游戲活動,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學習了“位置與順序”后,我設計了“送紅花”的游戲,讓學生把一朵紅花按指定的位置送給一個本節課表現出色的學生,再問其他同學:“他送對了嗎?”這樣把新知識寓于游戲活動中,不但渲染了課堂氣氛,而且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較好地鞏固了新知。
六、聯系實際,提高興趣
數學知識廣泛存在和應用于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實際。經常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可以鞏固、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并培養學生的“成就感”。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注意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從而達到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自主地參與數學學習過程的目的。在進行了長度單位教學之后,每學期組織一次測量學生身高的活動,并各自做好記錄,學生看到了身體長高的數據,熟悉了計量單位的換算方法。在學習萬以內的加減法后,讓學生觀察家里每月的電表讀數或水表讀數,然后算出各月的用電、用水數量。在學習了“認識角”后,可以讓學生回家找哪些地方有角,并指給爸爸、媽媽看。
七、適時評價,保持興趣
評價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又要重視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又要重視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在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將自我評價、學生評價、教師評價融入課堂中,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對學習保持濃厚的興趣。可對小組學習成效、小組合作情況和個人學習情況等進行評價。如,對小組合作情況的評價可從合作的意識及態度等方面進行;對個人的評價可從專心傾聽、積極發言、思維創新等方面進行。
學習興趣對于學生掌握知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興趣可以孕育理想,可以滋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培養和發展學生非智力因素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學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興趣是學好數學的先決條件。課堂教學在發展智力因素的同時,由于更注重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非智力因素,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因而學生都樂學、愛學、會學,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獲得了最佳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四川省雙流縣實驗小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