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我國的教育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接班人和建設者。作為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對學生全面發展負責的班主任老師,責任重大,任重道遠。
時光荏苒,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和進步,獨生子女群體逐漸變大并將逐步成為我們社會的主體。因此,如何教育好獨生子女,已成為每個家庭甚至是全社會共同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為一名長期從事班主任工作的我,更是深深感到加強對獨生子女學生群體的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那么,作為班主任如何做好對獨生子女學生群體的教育呢?以下就談談我的幾點粗淺做法。
一、因勢利導,培養良好的道德意識
當前隨著家庭結構的“小型化”,一對夫妻一個孩已成為普遍現象,獨生子女教育問題是學校的嚴肅問題,這不能不說是對教育工作者的嚴峻考驗。
1995年,我接了一個新班,獨生子女竟占三分之二,他們思想活躍、求知欲望強烈,是一種潛在的發展優勢,但也存在嬌生慣養、自私自利、零花錢不斷、課間買零食,而且不愛惜學習用品……我班有一個叫白亮(化名)的學生,他家三代單傳,他花錢如流水,針對這種現象,我利用班隊會向學生講述老一輩艱苦樸素的動人事跡,搜集相關錄像給他們看,還在班級舉辦“小儲蓄”活動,最后白亮這名學生還被評為班級“小儲蓄”活動積極分子。
幾年來,我在班級開展的“小紅旗”“小紅花”“干部輪換”“小儲蓄”等活動,有力地激發了學生奮發向上的進取心,培養了他們良好的道德意識。
二、感恩教育,使他們心目中有他人
由于獨生子女學生在家庭中的特殊性,家長往往會過分溺愛,對孩子遷就、縱容、無條件地滿足孩子一切要求,而從未教孩子去體會、珍惜什么是真正的愛。所以班主任必須想方設法讓他們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愛,同時讓他們知道愛應該是相互的,不能只取不給,也讓他們懂得感激別人對他們的愛,時時想想別人的感受,可見,感恩教育非常重要。
我常常是這樣做的:每接手一個新的班級,我都會叫他們思考幾個問題:你爸爸媽媽每天辛苦嗎?爸爸媽媽辛辛苦苦地養活你,對你有什么要求和希望?面對爸爸媽媽的希望,你在學校里做了些什么?對得起你的父母嗎?接下來在學習上、紀律上應該怎么做?通過學生的認真思考,要求學生做個書面的回答。收齊之后,我開了一個主題班會,挑了幾個寫得好的學生,在班會上讀,從而讓這些長期被家長的愛包圍的獨生子女學生也去真正體驗父母對自己的愛,讓他們懂得感激父母的愛。另外,我也常想方設法引導學生思考教師對他們的關心與愛護,從而教育和引導這些獨生子女學生理解教師對他們心存教育和心存感恩。
三、密切合作,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
獨生子長期養尊處優,面對枯燥無味的學科厭煩,學習越來越差,要實現學困生轉化的契機,在教師的愛心工作中,我發揮了家庭、學校、社會三結合教育環境作用。在客觀上,對學困生融進父母般的真情、朋友般的坦誠、導師般的才能,使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大家都知道,要教育好學生,必須愛每一個學生,切忌單一粗魯,作為班主任更需加強自身的修養,用愛感化這些特殊的學生。工作中我在不斷加強自身業務能力的同時,特別注重提高這些學生在心目中的地位,尊重這些學生的自尊心,不隨意沒收或毀壞學生的物品,使他們愉悅地接受我的教育,這些做法得到了同行和家長的認可與賞識。
以上是我十幾年來對獨生子女的點滴做法,“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地努力研究探索,力求無愧于我心,無愧于家長和學生。
(作者單位 吉林省大安市四棵樹二小)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