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時維九月,序屬三秋”中的“屬”大多數教師和學生都讀成了“shǔ”解釋為“屬于”。“屬”的第二個讀音為“zhǔ”,《辭源》中有“適值、恰好”義項,是副詞。愚以為,應采用第二個讀音及義項。
關鍵詞:屬;屬于;恰好
高中課文《滕王閣序》中有“時維九月,序屬三秋”的句子,書下注釋對這兩句的解釋是“指當時正是深秋九月”。對“維”“序”“三秋”進行了單注,但略去了“屬”的讀音及釋義。
句中的“屬”是什么意思?讀什么音呢?
《教師教學用書》把這兩句譯為“時當九月,節序為深秋”,“屬”譯成“為”,有判斷義。
《高中文言文評點譯釋》譯為:“宴會之時正在九月——論時序屬三秋季節。”很明顯“屬”譯成了“屬于”。
《高中古文完全解讀·必修5》直接注為“屬于、是”。
“屬”應該讀成“shǔ”,譯成“屬于”嗎?
在《辭源》上,“屬”的音有兩個,“shǔ”字條下有三個義項:
1.種類、等輩。《史記·留侯世家》:“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意思是說陛下出身平民,依靠這些人取得天下。在此句中“屬”譯為“等輩,一類人”。
2.部屬、家族。《孟子·離婁下》:“夫章子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哉!”這句話是說章子難道不想有夫妻母子的團聚嗎?句中的“屬”譯為“親屬”。
3.歸屬、隸屬。《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明顯句中“屬”譯為“歸屬”。
如果讀“shǔ”,那么應該取第三個義項,即“歸屬、隸屬”或譯為“屬于”。《高中文言文評點譯釋》和《高中古文完全解讀·必修5》就采用了這種說法。這樣,“時維九月,序屬三秋”譯為“這時在九月,時序上歸屬(屬于)三秋”。我們知道“三秋”是“季秋”,秋天的第三個月,即九月,前后兩句不存在包含關系,可見譯為“歸屬”“屬于”是不恰當的。同樣,“屬”的義項中也沒有判斷義。
“屬”的第二個讀音為“zhǔ”,《辭源》中有“適值、恰好”義項,是副詞。《左傳》:“下臣不幸,屬當戎行,無所逃隱”,意思是臣下不幸,正好在軍隊任職,沒有地方逃避隱藏。此句中“屬”讀作“zhǔ”,譯為“正好”。
這樣看來,“時維九月,序屬三秋”可以譯成:這時是九月,恰逢三秋時節。課下注釋“指當時正是深秋九月”。則是按照互文的翻譯方法整體理解,注釋中的“正”即“正好、適逢”。
參考文獻:
[1]肖毅,展翼.高中文言文評點譯釋[M].武漢:長江出版社,2013:195.
[2]路來果.高中古文完全解讀:必修5[M].濟南:濟南出版社,2009:263.
(作者單位 吉林省乾安七中)
編輯 武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