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不是單純的區域定位,而是一個文化集合,更是一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對接沖突的集合,因此探究農村問題首先要從農村文化下手。而對于傳統文化這個話題,很多社會學著作中都有所涉及,之所以選擇費孝通的《江村經濟》是因為這本著作以田野調查形式,比較全面描述了農村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和外來勢力影響下的變遷,對于兩者之間的沖突有著形象具體的分析。這篇讀書報告也將圍繞開弦弓村的文化生活,從農村文化的變遷看待整個社會的傳統文化變遷。
關鍵詞:農村;傳統文化;西方影響 ;文化變遷;江村經濟
在讀《江村經濟》這本書的序言時,發現費孝通先生的導師馬林若夫斯基曾經這樣評價這本書,他說:“這本書雖然以中國傳統農民生活為背景,但卻不僅僅滿足于復述一段靜止的歷史,而是有意識地緊緊抓住了現代生活中最難以理解的一面,即傳統文化在西方影響下的變遷。”(費孝通,2007)費老通過描寫開弦弓村各種不同的文化表現形式來說明在西方力量影響下,中國農村的發展動力以及存在的問題。而在這里,我想以開弦弓村的傳統文化變遷為例,探討西方文化影響下,中國農村乃至整個社會傳統文化應該何去何從。
(一)開弦弓村的文化變遷
正如前面所說,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如下幾種文化的表現形式,例如財產繼承文化、親屬關系文化、職業分化文化、勞作日程文化、農業文化(包括土地占有文化、蠶絲業文化)和貿易文化。這幾種文化的表現形式毫無疑問從功能上滿足了每一個社區居民生活得各個方面的需要,并發揮特有的社會作用,從而相互影響建構出了一個系統的有機整體和社會制度。雖然這種系統的整合和傳承已經持續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費老的字里行間讀出一種變遷。
比如說剛才所說的表現形式中的親屬關系文化,我們都知道,在現代工業文明家庭中父母與子女,夫妻這兩種關系構成了家庭關系的核心內容,成為家庭組織的基本軸心。但在中國傳統社會,前者顯然比后者要重要的多。選聘媳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延續后代,如果媳婦沒有能力來完成她的責任,夫家就有足夠的理由將她遺棄而無需任何賠償,婦女在生完孩子后,她的社會地位才得到完全的確認。而在書的后幾章提到一個在村中工廠工作的女工因為下雨時丈夫忘記給她送傘而公開責罵她的丈夫,這種改變是在以往的傳統觀念中所不被容忍的。又如在財產文化方面,一個女孩的傳統經濟地位是依附于她的父親或丈夫的,她沒有機會擁有大宗的錢財,同時這也與傳統的集體生產相互關聯。但是現在隨著西方工業文明的影響,尤其是現代工廠的建立,單個家庭不斷從復合家庭的群體中分離出來以適應大的社會化生產需要,一個已gIqrU8J7HuZfG9aSXs2eBmBg+ll25MlEPz5o8Aeo7Ps=婚的婦女將她收入的大部分留作自己的積蓄。這都說明了在西方文明,尤其是工業文明影響下親屬關系文化、財產繼承文化等傳統文化進行了新的形式的組合,并且隨著工業的變遷而調整,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開弦弓村的文化變遷走向。
綜上,可以看出正是在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文化和人們的需要下誕生了一種文化的滿足,但是在我們伸出雙手接受西方文化而準備脫離所謂“傳統”的枷鎖后,給我感到更多的是擔心,擔心我們漸漸丟失了對西方文化的普世性反思,增加了對于傳統文化盲目排斥。
(二)從農村看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變遷
從《江村經濟》對農村傳統文化的描述中可以折射出整個中國社會傳統文化的變遷。筆者認為這也是這這本書的精髓和目的所在——由農村折射社會,進而折射整個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因此從開弦弓村過度到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是必要的。
舉個例子來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進入了空前的學習西洋文化“全民運動”中, “英語熱”、“過洋節”嚴重沖擊著中華文化,但是這只是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侵略擴張的一個典型的社會縮影。
在人類學的經典著作中,曾經提到過“沒有一種文化是絕對的普世,絕對的完美的”。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確實有許多糟粕需要我們剔除,但是中國幾千年來之所以可以延續不衰,不是我們有多幸運,而是我們的文化使我們延續了下來,失去了這些文化,我們將淹沒在歷史中。
筆者認為《江村經濟》這本書實質是由兩部分所構成的,一部分是對農村傳統文化的田野性描述,一部分是西方影響下農村傳統文化的變遷。而總結成一點就是中國社會(尤其是農村社會)傳統文化與西方外來文明的比較分析。
當然,筆者個人覺得單純比較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誰更先進,就像比較同一個人的身高和體重。不同的度量單位情況下的比較是很可笑的,更何況文化本身是沒有統一的度量衡的,就像中國文化更看重感性方面的修身,以及與大自然的和諧互動;而西方文化,則更偏重于理性及效率的最大化。
面對眾多外來文化,我們應該充滿信心地迎接它們,去吸取和溶化它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只要變革觀念和文化模式,不斷地吸收各個歷史階段具有的優勢,提高對傳統文化發展歷程和未來規劃的認識,就能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不斷延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費孝通.江村經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丁元竹.中國農村現代化,還有多長的路要走[J].群言,2006(05).
[3]戴 偉.基于中西傳統文化差異視角的“國學熱”冷思考[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01).
[4]郭麗萍.論中西傳統文化中個體與整體的關系[J].陜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1999(01).
[5]袁金豐.國傳統文化的困境與走向[J].天府新論,2009(S1).
[6]章建敏.弘揚傳統文化重在“古為今用”[J]. 山西政協報,2010(03).
[7]張周志.中國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的巨大魅力[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03).
[8]孫文順,張長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走向的思考[J].改革與開放,2009(10).
(作者簡介:李萍春曉,本科,武漢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