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針對當前計算機類專業學生就業率較低的狀況,從統計學和專業課程設置的角度出發,通過調查研究,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分析計算機各主要專業課程對學生就業和薪酬的影響,找出主要影響因素。據此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目標,對計算機類專業課程設置作建議性的對策探討。
關鍵詞:課程設置;灰色關聯;計算機;就業
文章編號:1672-5913(2013)01-0055-03
中圖分類號:G642
隨著科技進步和信息事業的發展,計算機已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社會對計算機類人才的需求量依舊很大,其中軟件測試人員的缺口目前就達到了30萬之多。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理應有所提高,然而據統計表明,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卻有明顯的下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就業難,致使招生規模的慢慢萎縮?另外,目前各高校都存在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就是學生放棄專業課程不上,卻花大量的時間與金錢去參加校外培訓公司的培訓,這些現象又說明了什么?本文從統計學角度出發,對湖南科技大學計算機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總結出計算機類專業課程設置與就業之間的相關聯系。
1 調查分析
1.1調查形式與內容
調查對象為湖南科技大學2003級至2007級已經畢業的計算機類專業畢業生。在調研過程中,我們是在閱讀了相關資料,聽取了廣泛的意見后,綜合設計了調查項目。本調查采取的形式是網絡問卷調查。為方便調查,我們使用“調查派”網站的免費問卷調查功能。調查內容主要針對就業與專業課程設置情況。問卷內容包含姓名、聯系方式、工作地點、職業、就業時間、就業滿意度、月薪、專業課程對其就業幫助、課程設置建議等。
1.2結果分析
此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63份,參與調查的畢業生數量占全部畢業生數量的58.4%。針對有效問卷數據分析如下:
1)職業選擇:分析得出學生就業崗位情況,如圖1所示。圖中可以看出,已畢業的學生中,有33.3%的學生從事軟件開發,18.84%的學生從事技術支持,4.35%的同學從事軟件測試,2.9%的學生從事產品銷售工作。可知,畢業后從事所學專業技術工作的人數比例為59.43%,畢業后從事相關專業管理工作的人數比例為7.25%。
2)專業課程對其就業的幫助和影響。專業課程對就業的幫助和影響統計,如表1所示。表中可以看出,59.42%的學生認為數據庫原理課程對其就業影響最大,比率超過30%的課程依次為計算機網絡、C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操作系統、面向對象編程、軟件工程。
3)就業薪酬情況。根據所得數據進行折算,得出整個行業平均薪酬約為6650元左右,根據就業時間和就業地點的不同,薪酬有明顯的差別。處于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就業時間長的學生,薪酬明顯要高于內地和就業時間短的學生。32.93%的學生薪酬為3000~5000元,低于平均薪酬,但所占比率最大;23.17%的學生薪酬為5000~8000元,處于平均薪酬;24.17%的學生薪酬范圍為8000~10000元,高于平均薪酬;7.54%的學生薪酬為10000~15000元;3.44%的學生薪酬在15000元以上;9.76%的學生薪酬為1000~2000元,這部分學生基本處于經濟不發達地區,從事非技術工作,所以工資較低。薪酬分布情況如圖2所示。
結合本地區的消費水平,和同行業其他企業相比,53.62%的學生對自己薪酬水平基本滿意,40.58%的學生對薪酬有些不滿,對薪酬完全滿意的學生占1.45%,完全不滿意的學生占4.35%。
4)薪酬和專業課程的相關性分析。為了更深入地研究專業課程對就業薪酬的影響,我們將借助灰色關聯分析做進一步研究。設薪酬為系統特征行為數據序列,其中1000~2000元設置標志為1,3000~5000元設置標志為2,5000~8000元設置標志為3,8000~10000元設置標志為4,10000~15000元設置標志為5,15000元以上設置標志為6。相關因素序列依次為C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JAVA編程、計算機網絡、操作系統、計算機組成原理、Cisco網絡體系設計與實現、綜合布線、數據庫原理、面向對象編程、編譯原理和技術、軟件工程、計算機體系結構、計算機圖形學、數字邏輯。如果選擇選擇了該課程,那么設定標志為1,否則設置標志0。計算過程包括3個步驟:第一步,初始化操作(整理為等長度1-時距序列);第二步,序列的始點零化像;第三步,計算|S0|、|s1|、|s1-s0|,本例中|s0|=263,|s1|=29,|s1-s0|=31。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2所示數據分析得知,對薪酬影響較大(一般認為r≥0.6較為可靠)的課程有9門,其關聯度從大到小依次排列為:數據庫原理>綜合布線>C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面向對象編程>軟件工程>JAVA編程>計算機組成原理。
5)薪酬和就業時間相關性分析。設薪酬為系統特征行為數據序列,各薪酬等級標志與薪酬和專業課程的相關性分析相同。相關因素序列為畢業工作時間,按學生所填實際年份計算。經計算,|s0|=263,|s1|=16.5,|s1-s0|=43.5,絕對關聯度為0.6405,說明就業時間和薪酬存在著正相關性。
2 對策建議
我們通過調查分析專業課程設置對薪酬、就業的影響,得出了主要影響因子。根據這些影響因子,需要采取如下相應的措施:
1)繼續加強數據庫原理、計算機網絡、C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操作系統等對就業率和薪酬影響較大的課程的建設,選擇這些課程作為長線課程;另外,選擇一些符合市場發展熱點,更新速度較快的課程作為短線課程。如果市場需求有變化,短線課程也必須作相應的調整。
2)在設置課程時,要與市場需求充分結合,避免閉門造車。要加強與大型IT企業的合作,建立實踐教學基地,提供錘煉學生實踐能力的空間。開設“訂單式”課程,實施定向培養,讓學生提前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盡快了解當今社會需要哪方面的人才,企業采用的主流技術是什么,從學校學到的每門專業課程可以應用在哪些方面。同時也能讓部分沒有接觸過企業文化的老師明白怎樣做好教學工作,實現校企雙贏。
3)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理論課與實踐課學時的比例要合理設置。從全國各高校的畢業情況來看,畢業后選擇考研的同學較少,絕大部分學生畢業后選擇走向工作崗位,然而社會更注重實際應用能力,對理論知識的需求不像考研的同學那么高。但現在各高校往往理論課學時偏多,上機實踐的學時偏少。因此要注重對走向工作崗位的學生的培養,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其動手能力。
4)做到一張文憑,多樣證書?,F在很多用人單位,不單單看重畢業文憑,更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綜合能力。所以應搭建以IT認證考試課程為核心的實驗平臺,為學生進入IT行業發展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參加HCNE和CCNA等認證考試,獲得相應的專業資格證書,為企業提供“零適應期”上崗的網絡工程技術人才。
3 結語
盡管當前社會所需要的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和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只要掌握此類專業的特點,做好符合市場需要的專業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型,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一定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提高就業率。當然,我們根據的是對湖南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已畢業學生所做的數據調查,對一些特殊的大學可能不具有一般性,但結合以前在華為公司的實際工作情況,其對策建議具有一般適應性。
(見習編輯:劉麗麗;編輯:趙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