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迎春
【摘 要】新型城鎮化是“克強”經濟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應對“粗城鎮化”的重要舉措。要深刻理解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理念,深化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走包容增長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人的城鎮化;融入城市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是樹立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克強經濟學”的重要內容。然而,在“粗城鎮化”進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只注重速度和缺乏合理規劃而大量征用土地的粗放模式對失地農民和農民工重視不足。因此,如何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融入“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走全面協調包容增長的發展模式是我們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一、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含義和背景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內涵:以人為本,與土地資源相比更注重人的發展;走與工業化、現代化相協調的道路;充分發揮中小城鎮的作用;正確處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深化戶籍制度和土地流轉制度改革;界定好政府和市場各自功能,優化資源配置;作為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在制度設計和財政上給予積極配合。
根據2012年的最新統計數據,我國總人口為13.5億,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52.5%,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47.5%,城鎮化水平提高;我國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16652元,二元結構特征明顯。但城鎮化率中包含了約15%的失地農民和無城市戶籍的農民工,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約80%的平均城鎮化水平,在有效的衡量指標方面也不如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高。因此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是從我國城鎮化水平低質量差的具體國情出發的正確決策。
二、我國新型城鎮化模式的困局與問題
(一)新型城鎮化理念的困惑
新型城鎮化道路對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都提出了新的考驗。政府在重新審視自身職時,面臨著“抓”與“放”程度的兩難選擇,既要合理定位自身職能,又要放手發動群眾。學術界要面對在不同社會制度下選擇哪種理論進行研究,積極地為政府設計科學的城鎮化制度提供政策建議。失地的農民要面對選擇何種職業以及怎樣融入城市中的問題。市民要面對怎樣應對競爭更激烈的就業環境以及城鄉不同文化間的沖突碰撞的考驗。
(二)城鎮化與人性化的沖突
在“粗城鎮化”模式下,政府重視土地資源的配置,失地農民和農民工缺乏制度保障,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如何做到兩者的并重,貫徹“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怎樣解決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問題,引導他們積極的融入城市,培養他們在城市自立謀生的能力;怎樣有計劃有步驟的分批解決兩三億農民工的戶籍,讓他們在為城市作出貢獻的后能夠享受基本的社會保障問題;怎樣處理在農村的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最需要重視的問題。
(三)現存的制度安排矛盾之困(土地制度與戶籍制度無法協調解決)
城鎮化首先表現在土地的城鎮化上,在當前土地拆遷中,“釘子戶”屢禁不止;對失地農民簡單的發放補償金,由于農民缺乏合理的理財觀念,補償金花光后易造成社會問題;農村部分土地由于產權不清晰不能有效保障土地增值后的收益權;進城務工人員處置農村土地怎樣收費以及如何讓農村土地高效流轉發展集約農業;怎樣更好的處理取得城市戶籍的農民工農村土地、改革戶籍制度和農村的財政制度都是走新型城鎮化道路需要解決的難題。
三、破解我國新型城鎮化困局的對策分析
(一)確立正確的城鎮化理念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要始終貫徹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重視對失地農民的合理引導,實施對他們更有針對性的補償政策,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能動性,重視群眾的首創精神;深刻理解新型城鎮化的本質,摒棄“粗城鎮化”模式的弊端和陋習;要從各地實際出發,結合各地的資源環境和其他優勢,不片面追求城鎮化的速度,更重視城鎮化的質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切實提高,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政府在城鎮化過程中不過度干預,尊重基本的經濟發展規律,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二)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城鎮化”
堅持以人為本的城鎮化道路要正確處理好失地農民和農民工問題。一方面,在我國大部分失地農民已經獲得了城市戶籍。但是他們與市民相比在很多方面存在著差別待遇。他們一般獲得較低的失地補償金、較低的工資和極少的福利。政府應該提高對他們的重視,提高他們的待遇,充分發揮他們的智力優勢和勞動力優勢。另一方面,農民工已經成為我國工業化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并在不斷增加,有步驟有計劃的分批解決農民工的戶籍問題勢在必行。根據農民工自身的表現,制定各種量化指標進行考核,公開透明有效地促進農民工市民化。要尊重農民工為城市發展做出的貢獻,給予他們心理上的認同和歸屬感。
(三)轉變政府職能,理順相關制度安排(深化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
要在循序漸進的基礎上改革戶籍制度。對于不同規模的城市要區別對待,對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來說,要制定落戶的具體的量化指標,合理設定衡量標準來有選擇的引進自身發展需要的人才;對于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來說,要逐步放開戶籍限制,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各地的人才。要用更加包容的心態對待外來人口,尊重不同地區的文化。要意識到戶籍制度改革是一個過程,要積極創造條件遵循量變到質變的規律。
土地是農民的根本,也是國家重要的資源,土地制度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失地農民城市化后要妥善處理其在農村的土地,建立完善的農村土地退出機制,有序釋放農村土地產權;合理界定農村的土地產權,保障農民土地增值后的收益權;完善農村土地的流轉,發展集約農業;要規范土地審批制度,合理增加公益性用地面積,經營性用地要探索與失地農民共同發展的模式。
總的來說,新型城鎮化之路要求我們從本國實際出發,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理念,增強政府的服務職能,走包容增長的模式。
參考文獻:
[1]華民:謹防錯誤的城鎮化“運動”[J] ,人民論壇,2013(09)第417期
[2]羅士喜:論新型城鎮化推進中的科學布局[J],區域經濟評論, 2013(05)
[3]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0-2011)[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