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幼兒園項目的審批,前前后后竟然蓋了133個公章。大家知道要落實一個項目,中間的審批手續很繁瑣,但是繁瑣到如此地步,還是讓人大吃一驚。這個事情就發生在麗水,9月29日被當地的電視節目報道了。
浙江麗水市實驗幼兒園審批之路可謂曲折,從籌劃到建成的3年多時間里,有2年多是用來忙活前期審批和后期驗收的,工程建設只用了不到14個月。在密密麻麻的133個公章里,有些蓋公章的單位名稱市民連聽都沒聽說過。
就在9月25日,國務院再次決定取消和下放75項行政審批事項,新一屆政府已經累計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21項。減少行政審批項目,簡化審批程序,一直是政府職能轉變的一個重點。按道理上行應該下效,為何麗水還會出現一個幼兒園審批需要蓋133個公章的事?
麗水市審批中心副主任沈東元表示,133個公章“是應該要減的,而且一定可以減,有些章根本沒必要蓋”。133個公章該減的沒減,不該蓋的蓋了,其原因無外乎牽扯了太多的利益因素在里面。公章雖小,卻是一個都不能少,每一個都能決定項目的命運。項目的層層審批,不僅僅是“多、慢、繁、累”,還有可能被審批部門借機“吃拿卡要”。今年7月,安徽省潁上縣某企業主為辦理土地證,被當地國土資源局的干部三番五次要求請客,結果還鬧出一干部醉酒意外死亡的慘事。
減少行政審批項目、簡化審批程序是大勢所趨。要實現審批提速,不僅需要政府機關確實改進作風、增強服務意識,更需要從制度上斬斷行政審批中存在的利益之鏈,不使行政審批成為暗箱操作和權力尋租的利益媒介。只有這樣,有些該減的公章才可以減,不該蓋的一個不用蓋,一些項目審批才不至于折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