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華盛頓時報》網站日前報道,原題:《妖魔化中國的企圖》,作者為美國印中美研究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丹·斯泰因博克。
文章說,哈佛商學院教授彼得·納瓦羅得在最近的文章中說:“購買‘中國制造’的產品,無論是橋梁所用的鋼鐵還是給孩子們的玩具,都會帶來巨大代價……損害我們的國家,扼殺我們的經濟?!边@篇文章的激烈言辭并不新鮮。但是,這一觀點發布在《紐約時報》評論版卻是罕見的。這種聲音并不代表美國大多數人的觀點。但是,它們也不再是邊緣化的聲音。
文章指出,盡管這些聲音反映的是少數人的擔憂,但有一個共同特性——妖魔化中國。
納瓦羅有關中國的評論文章來源于他2008年出版的《即將到來的中國戰爭》一書,以及2011年更極端的《致命中國》?!吨旅袊肥羌{瓦羅與格雷格·奧特里合著的,而奧特里代表的是“建設繁榮美國聯盟”和“美國就業聯盟”,這些組織都主張對中國采取強硬路線。
文章說,這些著作更多的是一種政治上的勸說,而不是擺事實講道理。納瓦羅在書中提出的說法都是非常具有誤導性的。事實上,質量問題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中國的出口產品中一半以上都是在中國經營的外國跨國公司生產的。
報道指出,納瓦羅的反華著作促成了后來的《致命中國》這部紀錄片。但是,是誰為這部紀錄片出資的?為什么?
在大衰退前,美國最大的鋼鐵制造商紐克爾公司利潤豐厚。到2008年年中,其股價漲到了75美元,后來在2009年2月暴跌至不到34美元。這一年,紐克爾公司損失了2.93億美元。正是從這個時候起,公司的執行董事長丹·迪米科和納瓦羅開始共同撰寫一些專欄文章,指責美國的貿易逆差是因中國操縱貨幣造成的,譴責中國的“大規模制造武器”,并敦促華盛頓對中國“強硬起來”。迪米科曾到國會就中國的貨幣政策作證。納瓦羅則執筆寫了《致命中國》。工業保護主義和企業游說讓人回想起了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崛起和有關競爭力的辯論。
文章提出,在美國,在經濟關系中宣揚更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的利益集團包括沒有為全球競爭做好準備的大公司、無法應對具有競爭力的進口產品的中小型制造企業,以及人數大幅下降的工會工人。這些組織得到了貿易上的鷹派、新保守派以及他們在學術界的同仁的支持。
在美國歷史上,一些艱難時期往往會催生仇外情緒、孤立主義和保護主義,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反華議案,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反日情緒都可以看出這一點。文章說,如今妖魔化中國基于的是對經濟數據的狡猾操縱、對政治情緒的利用、人們的社會成見和偏見。
(環球網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