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濟南承接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以來,藝術大展成為美術圈最盼望的盛事。十藝節果然不負眾望,推出大型\"歐美經典美術大展\"。由國際著名策劃人溫琴佐·桑弗和本地著名藝術家曾毅策展,分文藝復興、現代藝術、當代藝術三個單元,展出包括達·芬奇、畢加索、沃霍爾等西方藝術大師的經典作品,超過180件。
這是國內近年來在政府部門支持下,私人籌辦的規模最大、最全面的西方藝術展。正因為大師和作品早已成為司空見慣的經典,展覽才更有意義。更何況,展覽地點在濟南——一個鮮有如此規模西方藝術展的城市。
珍貴的文化輸出
自1979年中國美術館的\"法國19世紀農村風景畫展\"開始,國內大型西方藝術展覽已有30多年展史。從展覽模式上看,基本都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對外文化交流項目,類似法國文化年的重要活動\"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2004),幾乎沒有這般由民間力量完成的\"巨作\"。這在幾年前還不敢想的事,即將在濟南實現。
策展人之一的曾毅,是活躍在濟南的知名藝術家、策展人,他發起并策展的這次展覽,時間線索之長、題材之廣泛都前所未見。他的參與足以表達濟南文化交流的意愿之強。在一個儒家文化浸染的城市,中西藝術的碰撞顯得格外有意義。這是一次珍貴的文化輸出,也是一次藝術的\"榮耀之戰\",足以讓世界關注濟南。
當世界關注濟南的時候,也是濟南文化價值和文化坐標走出去的時候。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濟南擁有4600余年人文發展史,地域文脈早已滲透到藝術血液中,形成了獨特的傳統藝術風格,并得以完善傳承。國外名作流入、地域文化輸出,這是一次契機,也一個新的傳播機遇,更是一次反思、一次話語權的把握。
孔子對話達·芬奇
中西文化的對話早在19世紀末\"西學東漸\"就已經展開。中國的近代文化藝術,不可否認地受到西方藝術文化的影響。這就是百年來中國藝術的格局。
因此,這不是中西第一次文化碰撞和對話,當孔孟遇見達·芬奇,卻是最特別的一次。
\"仁者愛人\",是孔孟文化的核心,也是近似中國文化早期的人文主義思想。濟南是孔孟之鄉,也是儒家文化重要的傳播地,用孔孟文化對話達·芬奇,這是一份使命。
而本次展覽即將展出達·芬奇的《自畫像》,與孔子\"人\"的意味不謀而合。達·芬奇《自畫像》,是目前唯一一件被公認為達·芬奇自畫像的作品,畫中的人物戴黑帽置身于陰影中,表情嚴肅、眉毛微蹙,目光中透露著信仰和渴求,這種對\"人\"的關注讓達·芬奇成為文藝復興最偉大的畫家,也成為西方人文復興的最偉大藝術家。
這些和而不同的文化碰撞,有可能處處存在,而這樣的可能性對話也讓這次展覽更耐人尋味。
共鳴與自覺
早期的西方藝術展,如\"波士頓博物館美國名畫原作展\"(1981)、\"法國畢加索繪畫原作展\"(1983)等,對藝術界和普通大眾來說只是一種思想震動,它讓中國藝術走向現當代進程,這時候的展覽是一種影響和被影響的關系。但今天的展覽卻已完全不同。
這場展覽是濟南收藏世界的演習,他們平等對話、交流,觀眾與藝術家在不同時代產生共鳴,藝術不再有上世紀的焦慮,而成為一種傾聽、欣賞和反觀。
據統計,2012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總交易額位居全球第二,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民間收藏參與其中,藝術正成為日常生活。在這個過程中,藝術逐漸自覺。而近年來,濟南的藝術市場也超越了任何一個時代,處于不斷繁盛的黃金期,它已有足夠的實力和眼界承接大規模西方藝術展覽。
而且,與常見傳播方式的所見不同,當西方藝術作品實實在在落到濟南,對濟南的藝術、文化、思想,甚至生活方式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才是更加令人期待的。
這是一樁中國藝術節的盛事,對整個美術界來說,是足以被記載的藝術交流和碰撞。
濟南,作為傳統藝術傳承之地,儒家文化深刻影響的地域,更是一個稍顯保守的城市,因此次展覽,卻表現了其大氣、包容和收藏世界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