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秋雨過后,2013,這個史上最長夏日終于正式結束了。就在氣溫驟降,寒風初上之時,國務院給我們帶來了今年最溫馨的一抹噯陽,猶如開能公司里這幾天剛剛點燃的壁爐一樣,讓我根本察覺不到寒冬臨近的腳步,反而暖暖的,很舒適。
10月1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我國將大力發展健康服務業,力爭到2020年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意見”于無數與之相關的行業來說是盛宴,是商機;而于廣大百姓來說,這是國家給我們描繪的一張大健康藍圖,其核心是:少生病、生小病,晚生病,這正與開能一貫以來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關注點滴生活細節,有異曲同功之效。
健康危機,你有么?
知名企業家,馬云在今年亞布力年會的演講中大篇幅的提到:“我們相信十年以后中國三大癌癥將會困擾著每一個家庭,肝癌、肺癌、胃癌。肝癌,很多可能是因為水;肺癌是因為我們的空氣;胃癌,是我們的食物。”當我們面對越來越多的水源污染、土地污染、空氣污染時,我們就離疾病越來越近了。馬云還說,他擔心,我們這么辛苦,最后所有掙的錢買的是醫藥費。
基因和環境因素讓各類腫瘤、癌癥向我們襲來,一朵朵正在盛開的鮮花凋零,社會精英們也未能幸免。央視播音員羅京患淋巴癌、蘋果前掌門人喬布斯患胰腺癌、復旦大學青年教師于娟患乳腺癌……生命的樂章因此終結。
現代生物科學家們發現,人類所有疾病的發生都是機體細胞代謝障礙的結果。人體內部是個復雜的環境,在這個由近100億個細胞組成的體內環境中,既有健康細胞,也含有病變細胞。在正常的生理條件下,免疫系統遏制這些病變細胞的生長。一旦機體的免系統下降,那么疾病便會迅速發生。癌癥、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都不是突如其來的,都是病變細胞積累到—定時間的產物。
對健康狀況的惶恐,其背后,是環境的改變,是水、空氣和食品的污染和不信任。
水,細胞健康之本
一張“中國癌癥村地圖”顯示,中國是癌癥高發地區,圖上的星星點點,讓我頭皮發麻,我在仔細地搜索——自己是否生活在圖標或圖標位置附近。而另一份國家披露數據,也讓我對生活安全狀況擔憂,截至2011年,全國200個城市地下水質監測中,“較差一極差”水質比例為55%。根據國土資源部調查結果:197萬平方公里的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已不能飲用的面積達六成。淺層地下水Ⅰ類和Ⅱ類水質分布僅為4.98%,已不能飲用的Ⅳ、Ⅴ類面積高達59.49%。與人類生命和健康息息相關的,水,健康狀況岌岌可危。
水,是細胞和身體健康與否的根源。人體70%的成分是水,這些水三分之二存在于細胞內,三分之一存在于細胞外。如果水中含有害物質——有機物,余氯、有機污染物、重金屬(幾乎都是高危致癌物),那么,水在承擔為人體輸送養分、廢物、排毒、散熱及調節體溫等重要任務時,這部分有害物質,就會通過分子置換的方式留在了細胞內。人類80%~90%的疾病與33%的死亡與受污染的飲用水有關。不健康的水,造就了不健康的細胞,成為了人類健康無形的殺手。我們看不見,摸不著它,但是隨著時間的積累,我們終將患病。
健康,需要大環境、小環境、體內環境的配合。大環境我們無能為力,而小環境我們可以改變,體內環境我們就應該努力做到。為了細胞健康,必須好水的滋養,無論外界水環境如何,居家全屋凈水設備的出現,就是最好的營造小環境水質和體環境健康的必備。
有好水的地方,就有長壽老人。在自然環境好,有山有水,人杰地靈的地方總是有很多百歲老人和長壽村,談起他們的長壽秘訣,除了有規律地簡單、平淡生活外,無不與好水有關。這也印證了水、空氣與細胞和健康四者之間的因果關系。
對于水質的差異,我自己有些親身體會。記得,那年游走云南,從昆明、大理到瀘沽湖,每到一處,我總是喜歡先去聞下當地的水,一路游歷,水質越來越好。昆明的水漂白粉氣味濃郁,不敢入口;轉輾到大理后,水管中放出來的水,已幾乎聞不到漂白粉味道了,但是我依舊不敢入口,因為洱海這些年也保護不當,原本清澈的水質已明顯渾濁了很多;再一路北上至瀘沽湖,這個素有“高原明珠”之稱的湖泊,水質清澈無比,據當地人摩梭人介紹說,瀘沽湖平均水深45米,透明度高達11米,最大能見度為12米,而當地人的飲水和用水皆取自于湖中心的水,此水,入口甘甜、無任何異味,沁人心脾。坐在木質小船,搖曳在湖中,清澈見底,輕捧一口,冰涼、甘甜,令人回味。當地人,除了因高原紫外線強,顯得肌膚黝黑外,身體卻格外硬朗,長壽老人很多。
免疫細胞,讓身體更健康
西醫之父說過:“大自然治病,醫生只是助手。”其實,細胞就有自我修復能力,這種修復能力與生俱來,而這一點卻往往被我們忽視。我平日的生活,既不涉及醫藥,也不與生物領域沾邊,可是對健康兩字,鉆研得深了才發現,健康的本質,并非我想象得那么復雜,身體健康的根本,就是讓細胞健康。
連續三年來,諾貝爾醫學獎的得主皆與“細胞”有關。這不是偶然,這也意味著,從世界范圍內,大家都迫切地想基于細胞學方面的發現,盡快找到通往健康的便捷自然之路。因為疾病最好的藥物就是“健康細胞”。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是由3位科學家在免疫學領域的杰出貢獻共同分享的,其中一位獲獎者是美國科學家拉爾夫·斯坦曼。他自己既是一位免疫學生物科學家,同時也是一位胰腺癌患者,如按照術后正常情況下他的生存時間不會超過一年,面對疾病還無任何有效醫療手段,斯坦曼果斷地把自己發明的基于樹突細胞的免疫療法用于自身,把自己的生命延長了4年,這不得不說是個奇跡。盡管,拉爾夫最終未能戰勝病魔,但是他卻最終證明樹突狀細胞在激活和調控多種免疫反應中的作用。如今,多項創新型的醫學治療應用都源于此。
如今,這種基于免疫細胞的,神秘的新型抗癌、抗衰老法,正在向我們展示出它神奇的魅力。科學家們從人體的血液中分離出能激發生長免疫細胞的因素,在外界進行培養后又回輸回體內,這些物質在體內能有效激發免疫細胞的活力,增強人體免疫力,形成對病變細胞的靶向治療,達到防癌、抗衰的作用。基于健康細胞的機理,增強了自身免疫力,獲得健康的方式,這不得不說是現代生物科技,對人類最大的貢獻了。
我很期待這種神奇的免疫細胞,能盡快走進我們的生活,讓越來越多的人體會生命的奧秘和奇跡,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因此而受益。改變自己的小環境,關注點滴生活細節,維護好自身的體細胞,擁有健康,你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