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2009年出版的《朱镕基答記者問》,還是2011年出版的《朱镕基講話實錄》(四卷本),抑或是近日出版的《朱镕基上海講話實錄》,均引發了媒體和民眾的廣泛關注,甫一入市,便洛陽紙貴。可以說,朱镕基著作受追捧,背后反映的不僅是一名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影響力,更是折射出當今中國社會大眾的心理結構和內心期待。
首先是政治心理,即中國民眾越來越關注政府透明度,尤為期待“鐵腕反腐”政治家的出現。朱镕基任期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之一,便是不留情面的鐵腕反腐形象。經過近些年的現代化發展,中國民眾的生活更加富足、受教育程度更高,權利意識和參與意識更強,進而對政府的透明度和清廉層面要求更高。
然而,中國官員接連出現的腐敗現象,尤其是高級官員的腐敗丑聞,越發激發民眾對鐵腕反腐的渴望。中國的大多數民眾,支持中國執政黨的執政地位,但是對執政黨內部存在的腐敗現象頗為不滿。中國社會目前存在的諸多不公正現象,也多與腐敗相關。
在此種背景下,朱镕基“從來不嚇唬老百姓,只嚇唬貪官污吏”、“人民群眾對‘刑不上大夫’非常不滿”等說法,恰說到了民眾的心里,讓他們有共鳴感,他們希望看到許多類似的官員。
其次是經濟心理,即中國民眾期望經濟改革,期望有魄力、有擔當,敢于打破利益集團的領導人物的出現。從1992年到2002年,中國經濟改革的這關鍵10年,朱镕基負責了眾多重要環節。甚至有外國學者直言,朱镕基是當代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操作手。
事實上,朱镕基任期,正是頂著巨大壓力大規模改革國有企業,開放資本市場,積極支持中國加入WTO等。可以說,治理中國這樣的大國是非常艱難的,很難想像任何其他國家的領導人敢于承擔如同中國這般大規模改革之下所可能產生的政治危機。
如今,中國經濟面臨一系列轉型難題,如國企進一步改革問題、收入分配改革問題、經濟結構調整問題等,都需要有魄力有擔當,敢于負責、勇于改革的領導人的出現。可以說,朱镕基的巨大貢獻之一在于,當時的中國并沒有沿用國際上流行的華盛頓共識和IMF模式,而是采用了自己的方式,并取得了經濟上的成功。中國民眾期待,現任領導人會以同樣甚至更大的改革決心,創造中國經濟的又一個奇跡。
最后是個性審美心理,即中國民眾希望看到更多率真、幽默、接地氣、富有個性魅力的領導人形象。隨著中國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以及現代技術革命的進步,中國老百姓有了更多的機會了解外界,他們愈發希望看到自己國家的領導人也能像別的一些國家領導人那樣,勇于展現個性,不拘一格和接地氣。這方面,朱镕基任期的個性流露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也是他至今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軟實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新一代領導人已經展現出了類似的形象。人們期待的中國政治新生態,越來越近。
(京華時報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