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懸鈴木方翅網蝽是一種檢疫性有害生物,目前已發展成危害泰安市懸鈴木等園林植物的常發性害蟲。本文介紹了近年來懸鈴木方翅網蝽在泰安的發生危害情況,分析了其偏重發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可持續控制對策。
關鍵詞:懸鈴木方翅網蝽;發生現狀;原因分析;可持續控制對策
中圖分類號:S433.3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3)10-0114-03
懸鈴木方翅網蝽(Corythucha ciliate Say)屬半翅目、網翅蝽科、方翅網蝽屬,原產北美洲,主要分布于美國和加拿大東部地區,是一種危害懸鈴木屬植物的危險性有害生物[1]。2002年首次在我國湖北省武漢市發現,2006年鑒定為入侵中國的森林害蟲新物種懸鈴木方翅網蝽[2],并在我國浙江、江蘇、安徽、四川、貴州、河南、山東及上海、重慶等20多個省市發生蔓延[3],目前已逐步發展為園林有害生物中的常發性害蟲。從泰安市近幾年發生范圍及危害程度看,懸鈴木方翅網蝽呈逐年擴大和加重態勢,2012年表現尤為嚴重,極大地影響了城市景觀、苗木綠化效果及市民生活環境,日益受到政府部門及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為有效遏制該蟲在泰安市的擴散為害,筆者結合近幾年調查情況,分析了其連年重發的原因,并探討、提出了可持續控制對策。
1 發生危害現狀
泰安市于2007年在泰山大街西段行道樹法桐上首次發現懸鈴木方翅網蝽,隨后發現與高速公路、國省干線相銜接的泰東路、迎賓大道等行道樹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危害。最初僅表現為點片零星發生,受害樹木的蟲口數量一般為10~20頭/單葉。至2012年,該蟲已遍布泰安市各條街道及與本市相接壤路段的行道樹上,范圍廣、蟲口密度高且危害程度重。調查發現,蟲株率高達100%,受害樹木新生葉片隨之受害,蟲口數量達70~80頭/單葉,7、8月份蟲量急劇加大。受其影響,城區內主要行道樹提前枯黃落葉,生長中斷,樹勢衰弱,既影響了城市園林綠化效果、觀賞價值而造成一定程度經濟損失,又因成群結隊侵入居室內加之叮咬人體而嚴重干擾了市民生活。
2 重發原因分析
2.1 連年發生,造成了蟲源量的逐年累積
自2007年傳入泰安市以來,懸鈴木方翅網蝽由零星發生到全面暴發,發生危害逐年加重,一旦發生,難以除治;加之該蟲蟲體微小,喜群居寄主葉背,其越冬場所多為寄主枝干的翹片和裂縫,隱蔽性強,極易被園林防護工作人員忽視而難以實現有效防治,同時其繁殖力強,生活周期短,1年可發生2~5代或更多世代,世代重疊嚴重,這些生物學特性極易造成越冬蟲源的逐年累積和廣泛存在[1,4]。
2.2 寄主單一,利于其集中為害
懸鈴木方翅網蝽寄主范圍較為單一,僅為懸鈴木屬植物。懸鈴木因其樹形高大,枝葉茂盛,生長迅速,易于成活,兼具降噪、抗污染、殺菌力強等特點,而成為市區行道樹和優良庭蔭樹種首選之一[5,6]。據調查,泰安市80%以上的行道樹為懸鈴木;大面積的栽植為方翅網蝽提供了有利的滋生場所和充足的食源,對其集中暴發為害有利。
2.3 氣候條件適宜,利于其發生繁殖
懸鈴木方翅網蝽的發生期、發生量與氣溫密切相關,該蟲耐寒力強,最低存活溫度為-12.2℃,氣溫高且干旱利于其嚴重發生[2,7]。據氣象部門30年數據統計,泰安市一般年份冬季平均氣溫0℃(最低平均溫度-14.6℃),明顯高于方翅網蝽理論上的最低存活溫度點,因此可以在泰安市安全越冬;2011年12月~2012年3月全市降水明顯少于常年,出現不同程度的氣象干旱,對其發生極為有利。
2.4 綠化苗木跨區調運等頻繁作業,加快了其傳播蔓延
近年來,泰安市園林綠化事業得到了迅猛發展,用苗量急劇增加,跨區域苗木頻繁調入,而早期內、外檢疫力度不夠,阻截措施不力,懸鈴木方翅網蝽隨著未經檢疫許可寄主植物的調拔及貿易往來等活動大量傳入;此外,成蟲通過自身飛行、風力、人口流動等多途徑實現近距離傳播。由此,其發生覆蓋面不斷擴大,而難于控制。
2.5 缺乏認識,防治措施不力,導致整體防控效果不理想
多數苗木生產經營單位、園林防護工作人員對方翅網蝽的發生特點、生活習性、防控措施等缺乏必要的認識和了解,監測預警不到位;防治過程中,措施單一,無法掌握最佳防治適期和理想藥劑;噴施藥械難以達到懸鈴木樹體有效射程。這些情況皆影響防控效果。
3 可持續控制對策
2007~2012年短短5年間,懸鈴木方翅網蝽迅速蔓延至城區各主要行道、公園庭蔭地、苗木基地及市民居室等場所而成為常發性園林害蟲,給泰安市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安全等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為實現懸鈴木方翅網蝽等園林有害生物可持續控制,應牢固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保”新理念,充分體現“目標安全,強化機制,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思想,做到“監測預警、科研創新、綜合治理”三到位,切實保障全市園林綠化事業健康發展。
3.1 構建新型園林有害生物監控網絡,及時準確預報預警
園林植保是一項具有社會性和復雜性的系統工程,相對農林植保而言,目前泰安市園林有害生物監控體系比較薄弱。縱向而言,應構建由點連線、由線成面、上下信息貫通的“市-縣-鄉”三級園林有害生物監測網絡,逐步增加監測站點密度,擴大監測覆蓋面,及時準確掌握有害生物發生動態;橫向而言,應加強與農業、林業植保部門聯系,充分利用現有的有害生物監測預警控制站、疫情阻截帶等平臺,實現信息互用、技術資源共享,提高對懸鈴木方翅網蝽等重大、流行性、突發性有害生物的預警能力。
3.2 開展懸鈴木方翅網蝽專題技術研究
不同地域生境條件的差異,直接影響懸鈴木方翅網蝽發生與危害,應積極立項。著力開展疫情普查,進一步摸清該蟲發生分布范圍,明確保護區,嚴禁攜蟲植物肆意栽植;系統開展其生物學特性、為害特征及精準控害技術等方面的基礎研究;研究制訂配套的預測預報辦法;探討物聯網技術在園林植保上的應用。通過提升科研創新能力,為園林有害生物災害的防控提供技術支撐。
3.3 轉變防控策略,構建協調共存的治理體系
從整個城市園林生態系統的整體觀念和特點出發,積極倡導綠色植保理念,以城市園林生態平衡為方向,以生物防治為核心,突出生物質資源利用,集成多種防治技術,推行專業化統防統治,構建協調共存園林病蟲可持續控制新體系,實現懸鈴木方翅網蝽等園林有害生物可持續治理。
3.3.1 建立健全專業化統防統治機制 園林病蟲發生具有“漏治一點,危害一片”的特點,過去單一區域、分散防治模式,既無法獲得有效的控制效果,又不適應新時期現代園林對病蟲防控方式的要求。應總結和借鑒防治美國白蛾的成功經驗,完善“政府主導、屬地管理、聯防聯控”三大機制,積極發展引導園林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組織,嘗試與農林防控力量的整合,探索科學運行方式。通過推行區域統一、快速、高效、準確地聯防聯控和統防統治,大幅度提升對園林病蟲害的防控能力,為建設現代園林城市提供有力支撐。
3.3.2 大力推廣可持續治理技術 由于懸鈴木方翅網蝽的寄主多與人處在同一環境中,傳統的以化學農藥使用為主要措施,極易對人身健康和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因此,加強園林養護管理,增強樹勢;引進抗蟲性較好綠化苗木;充分發揮束草把誘集成蟲或刮除疏松樹皮層,破壞越冬場所等農業及物理措施;保護利用草蛉、獵蝽、捕食螨、螳螂和纓小蜂科寄生蜂等生物天敵,保持園林自然生態的益害平衡;抓住越冬成蟲出蟄期和第一代若蟲發生期兩個防治最佳時期,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且對環境友好的化學藥劑,采取樹冠、樹干噴霧或注射等方式,提高防治效果,控制其擴散蔓延[8,9]。
參 考 文 獻:
[1] 李傳仁,夏文勝,王福蓮. 懸鈴木方翅網蝽在中國的首次發現[J]. 動物分類學報,2007,32(4):944-946.
[2] 夏文勝,劉 超,董立坤,等.懸鈴木方翅網蝽的發生與生物學特性[J].植物保護,2007,33(6):142-145.
[3] 李紹勤,董立坤,夏文勝,等.懸鈴木方翅網蝽的發生特點與防治對策[J].湖北植保,2008,1:12-13.
[4] 吳 翔,朱小力,王 志,等.懸鈴木方翅網蝽越冬狀況調查[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0,33(5):475-478.
[5] 鞠瑞亭,肖娛玉,薛貴收,等. 懸鈴木方翅網蝽寄主范圍的測定[J].昆蟲知識,2010,47(3):558-562.
[6] 陳小平,李映平,李 濤,等. 懸鈴木方翅網蝽風險性分析評估[J].四川林業科技,2009,30(1):59-61.
[7] 朱云峰,蔣 平,楊小豐,等. 懸鈴木方翅網蝽在浙江的風險分析及防控對策[J].植物保護,2008,34(6):39-41.
[8] 鞠瑞亭,李 博.懸鈴木方翅網蝽:一種正在迅速擴張的城市外來入侵害蟲[J].生物多樣性,2010,18(6):638-646.
[9] 王福蓮,李傳仁,劉萬學,等. 新入侵物種懸鈴木方翅網蝽的生物學特性與防治技術研究進展[J]. 林業科學,2008,44(6):1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