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奶牛蹄部疾病在冬季發病率較高。本病不僅影響奶牛的產奶量,而且會造成高的淘汰率。現將奶牛常見兩種蹄部疾病的防治介紹如下:
一、蹄葉炎
蹄葉炎是發生在趾骨周圍的真皮組織的炎癥,奶牛大多數的蹄病直接或間接的與蹄葉炎有關。
(一)病因 蹄葉炎可能是原發,也可能繼發于其他疾病。飼料中礦物質缺乏,粗飼料不足或品質低劣,蹄部護理不當,長時間站立或臥在硬度大的地面上是蹄葉炎發生的直接原因。牛發生口蹄疫、瘤胃酸中毒、胎衣不下、乳房炎、酮病等疾病也容易繼發蹄葉炎。
(二)癥狀 急性蹄葉炎全身癥狀明顯,體溫升高,食欲減退,肌肉震顫,蹄冠部腫脹、發熱,弓背站立,四肢交替負重,不愿走動。行走時小心翼翼,表現特有的步態和彎背姿勢。叩診及觸壓蹄部疼痛明顯。亞急性蹄葉炎跛行表現不明顯,但蹄壁周圍出血,角質變黃,蹄壁與蹄底常常發生分離。慢性蹄葉炎大都是急性型轉變而來,全身癥狀輕微,蹄的疼痛明顯減輕,但關節腫大,拱背,蹄的形態明顯改變,蹄背側緣與地面形成的角度很小,蹄背側壁有嵴和溝形成,蹄壁與蹄底進一步分離,蹄底出血、變黃、穿孔或潰瘍。
(三)治療 發生蹄葉炎應當及時治療,早期治療容易治愈,治療不及時就會使牛蹄部發生永久性病害。首先應徹底除去蹄部污物,然后對患蹄進行必要的修整,充分暴露病變部位,徹底清除壞死組織,再用10%碘酊涂擦,然后撒布滅菌結晶磺胺或其他抗生素粉劑,外用繃帶包扎,2~4天后換藥一次。嚴重蹄病應配合全身抗生素藥物療法,可用乳酸環丙沙星注射液,肌肉注射,一次量,每千克體重0.05~0.1毫升,每天1次,連用3~5天。或氟苯尼考注射液,肌肉注射,一次量,每千克體重0.1~0.15毫升,每日1次,連用3~4天。
(四)預防 日糧配制要平衡,保證足夠的優質干草,避免突然改變飼料。日糧可以添加0.01%~0.02%的硫酸鋅,保證鈣、磷等微量元素的充足供應。入冬之前對牛進行一次全面的修蹄。每1個月左右對蹄部進行一次藥浴。牛舍的地面最好用磚鋪制而成,水泥地面不能過于光滑,運動場地面排水要良好。及時清理牛糞便及污水,保持牛舍和運動場的干燥清潔,定期做好牛場的環境消毒工作,加強對繼發病的治療。
二、指(趾)蜂窩織炎
指(趾)蜂窩織炎是蹄部的潰瘍、壞死與化膿,引起疼痛和跛行的運動障礙性疾病。本病也稱為蹄指(趾)間腐爛病、腐蹄病、蹄間蜂窩織炎或壞死性蹄間真皮炎。
(一)病因 長期營養不良,日糧中鈣磷供應不足,沒有及時修蹄,牛舍潮濕不清潔,運動場泥濘或積有糞尿,蹄冠周圍或蹄間沾有污物。牛舍和運動場有石子、鐵屑、碎玻璃等堅硬物體,使蹄部損傷。牛患有蹄球損傷、蹄間潰瘍、皮炎等,也能引發該病。
(二)癥狀 病牛頻頻提舉病肢,或頻頻用患蹄敲打地面。患肢負重不實或四肢交替負重,行走疼痛、跛行。蹄部皮膚充血、發紅、腫脹、糜爛或化膿,有的病牛蹄部出現不良肉芽增生。蹄變形,蹄底磨滅不正,角質部呈黑色。叩診或手壓蹄部出現痛感。如果病情加重則關節腫脹,皮膚增厚,跛行加重,蹄殼脫落或變形,食欲不振,消瘦,產奶量下降。
(三)治療 患蹄水洗后,用0.5%高錳酸鉀或0.1%新潔爾滅清洗,蹄底出現潰瘍性漏洞時,還要用5%的雙氧水溶液沖洗,之后用10%~20%硫酸銅溶液或5%~10%福爾馬林浸泡蹄部8~10分鐘,再外涂甲紫溶液或5%碘酊溶液,然后撒布滅菌結晶磺胺或其他抗生素粉劑,外用繃帶包扎,每隔2~5天處理一次。處理后保持蹄部清潔、干燥。若患牛病情嚴重,應配合全身抗菌消炎,可用磺胺間甲氧嘧啶鈉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千克體重0.2毫升,每天2次,連用2~3天。或硫酸卡那霉素注射,肌肉注射,每千克體重0.2毫升,每天1次,連用3~4天。或恩諾沙星注射液,肌肉注射,一次量,每千克體重0.1~0.15毫升,每兩日1次,連用2~3天,停藥期14天。
(四)預防 日糧注意補喂礦物質,特別要注意補充鈣和磷。定期修整牛蹄。及時清除牛舍和運動場中的墊料、糞便,爛草、污水等,并保持干燥。牛舍運動場每周要消毒一次。及時剔除可能造成奶牛蹄部損傷的異物,防止化學因素和機械因素對牛蹄部的損傷。
(畢庶霞 張晶瑩 郝連生 吉林省集安市畜牧獸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