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南陽革命老區是一片紅色熱土,在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英勇的老區人民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為全國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數十年后的今天,正在發生歷史巨變的這塊“紅土地”,正闊步走在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道上,大筆書寫“中國夢”的“老區篇”。近日,記者走進方城、社旗和桐柏三縣的城鎮、村莊,見證了老區在扶貧開發進程中的華麗轉身。
方城:沃野田疇演繹產業嬗變
位于南陽盆地東北的方城縣是革命老區,土地革命時期,“血戰獨樹鎮”成為紅軍長征途中的經典戰例;解放戰爭時期,這里一度成為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前方指揮機關所在地。
11月23日上午,細雨霏霏,柳河鄉西峰社區文化廣場上,孩子們歡快地在音樂噴泉前玩耍,氣派的別墅群、商住一體的小高層,現代化的學校、養老院、衛生中心依次環繞在廣場周圍……
西峰社區建成前,生活在西峰山上的1680名西峰村村民,“門口沒有路,糧食靠天收,水電無法通”。荒山荒坡土地瘠薄,村民種植小麥、玉米,每畝地年凈收入1000多元。征得村民同意,村“兩委”重新分配全村土地。西峰人憑借勤勞的雙手,在滿目青翠的山腳下蓋起幢幢新居,在長滿青草的山坡上嫁接出暢銷的木瓜景觀樹。
社區黨支部書記杜獻堂信心滿滿地說:“村民全部搬下山后,我們將規劃整合出8000余畝荒山,可耕地2000畝,以控股形式推進土地流轉,收益歸村民,讓大家當上‘農場主’。”
位于趙河鎮的蔬菜種植基地內,一望無際翠綠的菜園被田間道路分割成很多方塊,灌溉設施整齊地分布其間,一排排滴管歡快地噴射著水霧,一畦畦蔬菜在陽光“雨露”滋潤下茁壯成長。這是方城首家公司式家庭農場,目前已基本達到國家級農業園區標準。
趙河鎮綜治辦主任劉星雯告訴記者,今年6月,鎮里在孫彰、桃園等村流轉土地,引進河南瑞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1700萬元建設了3000畝供港蔬菜生產基地。園區主要露天種植菜心、芥藍等葉菜,全部采用現代化育苗、噴灌、采摘技術,全部施用有機肥。“采摘出來的菜在冷庫中存放8小時后裝入冷藏車,21小時內運到廣州還非常新鮮。”園區8月10日采收第一批蔬菜,目前已銷售600多萬噸。
方城縣科技副縣長胡彥民介紹,2010年9月,縣里和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省氣象局聯手在趙河鎮創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改革試驗區,按照90%耕地種植糧食、10%耕地發展高效農業的“9∶1”模式,統籌推進現代農業。
試驗區建設3年來,整合6個行政村,核心區面積達1.5萬畝。通過土地流轉、大戶承包、合作社經營,實現了分散種植向規模經營轉變;通過引入農業企業,建立生態科技示范園,發展大棚蔬菜、彩虹西瓜、花卉等高效農業,吸納當地勞動力在試驗區就業,實現了農民向產業工人轉變;通過安裝太陽能提水灌溉系統、“星陸雙基”農田和大棚小氣候監測系統,建立自動氣象觀測站、現代農業氣象綜合信息服務平臺,與河南農業大學科教服務遠程視頻對接,實現了粗放農業向數字精準農業轉變。試驗區成為展示方城和南陽現代農業的靚麗名片。
隨著國家綠色農業示范縣花落方城,畜牧養殖、林果、小辣椒、中藥材、蔬菜等特色產業發展到95萬畝。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超過300家,土地有序流轉速度加快,“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專業協會+產業基地”等新的經營模式不斷涌現,方城農業已成為增產增收的“香餑餑”。
社旗:土地流轉激活現代農業
位于南陽盆地東北邊緣的社旗,是全國重點扶持的592個貧困縣之一,也是河南85個老區縣之一,鄧小平、劉伯承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片熱土上留下了光輝足跡。
11月25日,位于李店鎮下郭村的丙玉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里,大小車輛停在蔬菜大棚前,菜農正緊張地收菜、稱重、裝車。
下郭村村民張山東一家承包管理了合作社12個大棚。大棚建設、種苗、肥料、藥物及水電等各項生產費用及蔬菜銷售都由合作社承擔,他只負責生產管理,不用承擔任何風險。銷售收入上,合作社與他五五分成,并且日清日結。看著眼前綠油油的菜田,他高興地說:“俺只用管好菜,就等著收錢了!”
社旗縣委農辦主任王清欽告訴記者,丙玉合作社目前已建成標準化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570畝,帶動了李店鎮及周邊4個鄉鎮8個行政村蔬菜產業,2500名農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成為“土地流轉有收入,蔬菜產業園務工有工資,合作社入股有分紅”的“多薪族”。
位于饒良鎮龍池村的金葉綜合服務專業合作社的運作模式,則令人耳目一新。
金葉綜合服務專業合作社屬專業公司制,實行種煙托管模式,2011年以招商引資的形式被引進饒良鎮。合作社負責宣傳的張紹偉告訴記者,他們僅購買農機就花了1800萬元,還買了噴藥直升機,建了氣象監測站、人工降雨炮臺。
合作社對社員實行統一機耕起壟、統一供應煙苗、統一配方施肥、統一噴藥防病、統一技術管理等“全托管”。煙葉成熟后,合作社再統一進行青鮮煙收購,煙農只種煙不炕煙。也有不少農戶把地租給合作社,自己再去合作社上班。
在社旗,像金葉合作社這樣的專業合作組織有325家,合作組織負責土地流轉后種植模式、種子化肥、防病防疫、產品銷售的統一管理,使農戶在與龍頭企業的合作中實現雙贏。
社旗縣政府黨組成員李賀峰介紹,他們抓住社旗被確定為農區“三化”協調發展實驗示范區的機遇,突出建設10萬畝現代農業先導區,加快土地合理流轉步伐。他們把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實現“一村一品”的規模化經營作為土地流轉的重點,引導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圍繞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實現集中連片經營,開展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和專業化服務,促進了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桐柏:生態“紅利”造福千里淮源
桐柏地處豫鄂交界,是“宛東咽喉、信西屏障”,先后有3個中央級、6個省級、9個地級黨政軍領導機構在此設立,李先念、劉少奇等300多位革命家在這里戰斗、生活過,1萬多名革命烈士長眠于此,可以說是“青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
作為淮河的發源地,桐柏既有著“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特點,又擁有豐富的天然堿、金、石油等礦藏資源。為實現綠色崛起,桐柏人喝著上游水,不忘下游人,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他們加大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力度,使森林覆蓋率超過50%,成功創建“河南省林業生態縣”,近日通過了第八次森林資源國家級清查驗收。
桐柏人民使出革命戰爭時期的韌勁、沖勁、闖勁,積極構建生態工業體系,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園區企業廢物廢水循環利用、能源梯級利用,促進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在安棚化工專業園區的純堿生產車間前,河南中源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總工李山嶺告訴記者:“我們的天然堿是通過水溶法開采,開采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全部注入井下融采礦,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和廢水可生產小蘇打,鍋爐產生的粉煤灰則用于灰沙磚和水泥的添加料,實現了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作為國內天然堿的龍頭企業和桐柏的支柱產業,中源化學小蘇打產量世界第一,占有國內50%以上的出口份額。
在國內首家采用“低溫冷榨”創新工藝的河南三源糧油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記者一行參觀了廠區原料收儲車間、成品小包裝車間、成品灌裝車間等。綜合部的李紅告訴記者,三源糧油以花生良種研發、培育、推廣種植為基礎,以年產20萬噸花生油生產為龍頭,帶動桐柏及周邊優質花生種植40萬畝以上。
立足自身優勢培育的特色產業,孕育了桐柏老區發展的新希望。在“紅色精神”的指引下,桐柏正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優化產業結構,奮力實現綠色崛起。
記者感言:
在舉國上下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熱潮中,記者懷著崇敬之情,踏上了紅色熱土南陽方城、社旗和桐柏三縣,走進田間地頭、廠礦車間,近距離感受老區新變化、新面貌。
6天來,記者呼吸著老區的新鮮空氣,感慨著老區的綠色生態,驚嘆于老區的日新月異,更被老區人民求跨越、奔小康的發展激情打動。
實現老區夢,就是實現“中國夢”。6天的采訪讓記者深深體會到:革命老區是震撼我們靈魂、讓我們敬仰的熱土。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程中,包括南陽在內的革命老區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正是這種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的老區精神,推動了曾經貧困的老區逐步脫貧致富;未來的全面小康路上,老區人民渴望持續發展,和全國人民實現共同富裕,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