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3-07-18
基金項目: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項目;“十二五”農村領域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1BAD35B02-02)
作者簡介:陳峰(1979-),男,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水稻育種工作。
摘要:圣稻19是山東省水稻研究所采用系譜法育成的常規粳稻新品種。該品種具有熟期早、米質優、產量高、抗病性與抗逆性強等特點,2013年5月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關鍵詞:水稻;圣稻19;選育;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文獻標識號:B文章編號:1001-4942(2013)12-0093-02
山東水稻多分布在濟寧、臨沂及沿黃等低洼易澇和鹽堿地帶,種植水稻具有減災抗逆的作用,具有區域不可替代性。發展水稻,對于保障山東糧食生產及改良農業生態均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生產上迫切需要適于輕簡栽培(機插秧)的優質早熟水稻新品種,以適應農業生產的新特點,提高種植效益。圣稻19具有早熟、優質、高產和抗條紋葉枯病、抗稻瘟病、抗逆性強等特點,適于臨沂庫灌稻區、沿黃稻區種植,魯南稻區可作機插秧品種應用。
1選育過程
2006年正季以圣稻14為母本、圣06134(圣稻301/武優34穩定系)為父本雜交,收獲種子當年冬季南繁,編號為NF006059;2007年正季種植F 2 群體4 000株(編號為F20725),當年冬季南繁,編號N30776;2008年正季種植鑒定號為S080955-8,南繁編號NS08330;2009年所內品種比較試驗號為J09068。2010年定名圣稻068,參加山東省中早熟組水稻區試,平均單產7 768.95kg/hm 2 ,比對照津原45增產7.76%;2011年續試,平均單產7 904.25 kg/hm 2 ,比對照平均增產2.59%;2012年參加中早熟組生產試驗,平均單產8 140.95 kg/hm 2 ,比對照增產11.81%。2013年5月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魯農審2013019號),定名為圣稻19。
2品種特征特性
圣稻19為直穗型品種,生育期147天左右。株型緊湊清秀,株高82.5 cm;劍葉短、厚、挺;穗抽出性較好,穗長16.9 cm,無芒;粒橢圓,穗粒數131.9粒,穗實粒數117.3粒,千粒重24.9 g。抗倒性強,落粒性輕,落黃好。
2010年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杭州)測試:稻谷出糙率84.1%,整精米率69.5%,堊白粒率21.0%,堊白度3.5%,直鏈淀粉含量17.1%,膠稠度72 mm,米質達國標優質3級。2010年經天津市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中抗稻瘟病。田間表現抗倒性強,抗條紋葉枯病,較耐寒。
3常規優質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3.1培育壯秧
魯南稻區5月中上旬播種,秧田落谷450.0 kg/hm2左右。播種前基施磷酸二銨150.0~2250 kg/hm 2 ,尿素45.0~65.0 kg/hm 2 。在4~5葉期施尿素150.0 kg/hm 2 后,據苗情進行水層管理。秧田雜草主要依靠化學除草,方法1:播種后施60%丁草胺2.25 kg/hm 2 噴霧封閉;方法2:5~6葉期用秧田一次凈噴霧或用“千金”、“稻杰”噴霧防治。近年來,山東水稻秧田期灰飛虱大發生,吸食稻苗造成危害,并傳播條紋葉枯病和黑條矮縮病,應加強秧田期灰飛虱防治,灰飛虱高發年份可采用防蟲網育秧。
3.2本田管理
6月中下旬插秧,盡量早插,栽植密度30.0萬穴/hm 2 左右,每穴3~5苗。
基肥:施氮磷鉀復合肥750.0 kg/hm 2 和尿素150.0 kg/hm 2 ;追肥:插秧緩苗后施尿素150.0kg/hm 2 作返青肥;7月中旬施尿素150.0kg/hm 2 作分蘗肥;7月下旬根據苗情,施尿素75.0 kg/hm 2 作穗肥(如田間表現不缺肥可少施或不施)。
插秧后保持淺水層以促進分蘗,齊苗后適時晾田以控制無效分蘗,一般有效穗達到3900萬~420.0萬/hm 2 為宜。抽穗前后建立淺水層,抽穗后間歇灌溉以便干濕交替,收獲前7~10天斷水干田,切忌斷水過早以免影響稻米品質和產量。
4機插秧栽培技術要點
盤育機插秧有利于節省秧田、節約用種,減輕勞動強度,同時由于機插秧育苗晚、苗量均勻,降低了黑條矮縮病、條紋葉枯病等的發生。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盤育機插秧技術在山東得到較快發展,已列為2012年山東省農業主推技術。圣稻19早熟,經試驗可在魯南稻區作機插秧種植。
育秧技術:嚴格秧盤營養土配制,精細整秧田,提高播種質量。
苗期管理:秧苗3葉期以前,灌平溝水,秧板以濕為主;移栽前3~5天控水煉苗,起秧前2天澆足秧板水。看苗補肥。及時防治灰飛虱、薊馬及立枯病等病蟲害,灰飛虱高發區采用防蟲網育秧。
機插時間:機插水稻的適宜栽插期為6月中旬,麥收后及時整地,搶時插秧。淺水插秧:機插水稻大田水層深度宜在1~2 cm,既防止水深漂秧,又防止無水粘秧。
肥水管理及病蟲草防治與常規栽培類似。
習近平總書記來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視察
2013年11月24至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山東考察。圍繞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做好“三農”工作,是習近平此次調研的重要內容。27日下午,他來到山東省農科院,視察智能化溫室和省農村農業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了解依靠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情況,隨后召開座談會,聽取農業科研機構、農業行政部門、基層干部等有關人員對“三農”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習近平指出,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解決好“三農”問題,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當前,重點要以解決好地怎么種為導向,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以解決好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為導向,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以滿足吃得好吃得安全為導向,大力發展優質安全農產品。
習近平強調,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原則,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安全環保法治化,加快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