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磷鉀葉面肥噴施濃度和噴施起始時間2因素5水平二次通用旋轉組合設計,以青薯168為試驗材料,對不同處理下的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 L.)各花期葉片的葉綠素含量進行測定,并統計其產量。結果表明,葉綠素含量在終花期變異最大,在低噴施濃度范圍內,葉綠素含量隨著噴施濃度的增加而呈遞增趨勢,當葉綠素含量達到最高點后,隨著噴施濃度的增加,葉綠素含量不再增加;隨著噴施起始時間的延遲,葉綠素含量有不斷下降的趨勢。在磷酸二氫鉀葉面噴施濃度為0.250%、噴施起始時間為馬鈴薯初花期后15 d時,終花期葉綠素總含量最高,為1.93 mg/g。
關鍵詞: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 L.);葉面肥;葉面噴施;葉綠素含量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5-3507-03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茄科茄屬草本植物,已經成為世界上比較重要的糧菜兼用作物,其中中國馬鈴薯塊莖總產量居世界第一[1]。青海省有著非常獨特的氣候資源,海拔較高,氣候冷涼,日照充足,同時晝夜溫差十分大,特別適合優質馬鈴薯的種植生產,因此青海省是中國馬鈴薯商品薯的主產區之一。由于馬鈴薯光合產物構成了塊莖95%以上的干物質,因此馬鈴薯塊莖產量與反映作物光合作用強弱的主要指標——葉片葉綠素含量密切相關[2],尤其是在馬鈴薯塊莖的形成期和膨大期,葉片葉綠素含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塊莖品質和產量的形成[3-5]。馬鈴薯葉片葉綠素含量差異不僅表現在品種間,而且也會受栽培技術和田間管理措施的影響[6]。磷酸二氫鉀作為葉面肥在馬鈴薯種植生產中已經應用多年,其噴施濃度和噴施時間在中國其他地區已有研究[7],但是否滿足青海高寒地區專用馬鈴薯高產田的需要,還需要進一步試驗。為了建立青海高寒地區馬鈴薯葉綠素含量與最佳磷酸二氫鉀葉面噴施濃度和噴施起始時間的關系,探究其對馬鈴薯增產的效果,完善葉面高效施肥可行性技術體系,特進行此項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所用品種為青薯168,由青海省農林科學院作物遺傳育種研究所馬鈴薯研究室提供;所用葉面肥為磷酸二氫鉀(純含量98%)。
1.2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2因素5水平二次通用旋轉組合設計,2因素分別為噴施濃度(X1,質量分數)和起始噴施時間(X2);5水平編碼值分別為1.414 2、1、0、-1、-1.414 2,根據國內其他地區磷酸二氫鉀葉面噴施濃度和噴施起始時間確定試驗水平,其對應試驗水平見表1,共13個處理。各處理組合隨機排列,3次重復。每個處理間隔10 d噴施1次,共噴施3次,每次用水量為750 kg/hm2。
1.3 試驗方法
試驗于2011年2-10月在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王家莊地區進行,前茬為馬鈴薯,2010年翻耕土壤,供試土壤為栗鈣土,0~20 cm耕層土壤的有機質含量為1.68%、速效氮含量143.2 mg/kg、速效磷含量22.1 mg/kg、速效鉀含量102.4 mg/kg、pH 7.9。每個小區長8 m,寬5 m,小區內馬鈴薯為單壟寬窄行種植,于4月23日播種,寬行為0.7 m,窄行為0.3 m,株距為0.3 m,小區面積為40 m2。根據馬鈴薯需肥規律,結合當地生產實踐及經驗,在馬鈴薯培土時1/3的尿素用作追肥,其余肥料均作為基肥一次性施入。
1.4 測定指標及統計方法
測定項目有生育期、葉綠素含量(采用丙酮法測定)、產量。分別在初花期(2011年6月26日,全田50%植株第一個花序開花時)、盛花期(2011年7月13日,全田馬鈴薯開花最盛時)、終花期(2011年7月30日,全田95%的花已經凋落)、成熟期(2011年8月28日,全田50%植株葉片變黃時)取樣測定葉綠素含量,每一小區共5行,在中間3行取樣,每行取3株,在植株中間部位隨機采取成熟葉片。
采用DPSv6.55對數據進行回歸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
經過田間觀察記載,不同處理間生育期相差 ±4 d,相差不大,表明馬鈴薯生育期受葉面肥影響不顯著。
2.2 馬鈴薯不同生育時期葉片葉綠素含量比較
在磷酸二氫鉀葉面肥噴施處理后,對馬鈴薯初花期、盛花期、終花期及成熟期4個時期的葉綠素總含量進行測定,求其平均數和變異系數,結果見表2。由表2可以看出,隨著馬鈴薯植株生長發育,其葉片中葉綠素總含量逐漸增加,到達終花期時最大,隨后開始下降。馬鈴薯盛花期和終花期不同處理間葉片葉綠素總含量的變異系數較大,說明馬鈴薯在盛花期和終花期不同處理間葉片葉綠素總含量差異較大。
2.3 不同噴施處理組合的馬鈴薯葉片葉綠素含量回歸分析
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不同處理下,各時期中馬鈴薯葉綠素含量在終花期的差異最大(表2),故對終花期葉綠素含量(表3)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4。由表4可以看出,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不同組合和馬鈴薯終花期葉片葉綠素總含量、葉綠素a含量、葉綠素b含量回歸關系的概率分別為0.042 8、0.096 3、0.028 3,分別達到了顯著水平(P<0.05)、準顯著水平(P<0.10)和顯著水平(P<0.05)。不同試驗處理下,馬鈴薯終花期時葉片葉綠素總含量、葉綠素a含量、葉綠素b含量與回歸方程沒有擬合關系的概率為0.000 1、0.000 1、0.004 9,都達到了極顯著水平(P<0.01),說明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葉面肥處理與終花期馬鈴薯葉綠素含量之間存在顯著的回歸關系,并與理論回歸方程有著較高的擬合程度,可以用模型進行優化分析。對各模型偏回歸系數實行顯著性檢驗,馬鈴薯終花期時,葉片葉綠素a含量模型的X1、X2、X12、X22的系數都達到極顯著水平;葉綠素b含量模型的X2、X12的系數達到極顯著水平,X1的系數達到顯著水平;葉綠素總含量模型的X1、X2、X12、X22的系數均達到極顯著水平。
運用DPS軟件對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以噴施濃度(X1)和噴施起始時間(X2)為決策變量,并建立分別以葉綠素a(YChla)、b(YChlb)和總含量(YTChl)為目標函數的數學模型。剔除部分回歸關系中沒有達到顯著的項目。以下是α=0.10準顯著水平去除不顯著項后,簡化后得到的回歸方程:
根據二次通用旋轉組合回歸設計求得回歸模型,回歸模型的偏回歸系數的大小可直接反映出試驗變量對葉綠素含量的影響程度。依據模型一次項所得∣b1∣>∣b2∣,即在該試驗條件下,變量對馬鈴薯葉綠素含量的影響為噴施濃度>起始噴施時間。模型二次項系數均為負值,說明各回歸方程都具有最佳值,噴施濃度過大或不足、噴施起始時間過早或過晚都會影響葉綠素含量的變化。噴施濃度和噴施起始時間的互作對終花期馬鈴薯葉片葉綠素含量為負互作,這可能是由于噴施起始時間過晚,馬鈴薯葉片開始老化,對葉片葉綠素含量改變較小。
2.4 主效應分析
根據二次通用旋轉組合設計原理,對二次回歸模型采用降維法得出單因子對終花期馬鈴薯葉片葉綠素總含量的效應方程:
從噴施濃度和噴施起始時間對馬鈴薯葉片葉綠素總含量影響效應的主效應可以看出,噴施濃度影響較大,噴施起始時間對葉綠素總含量影響較小。在低噴施濃度范圍內,葉綠素總含量隨著噴施濃度的增加而呈遞增趨勢,當葉綠素總含量達到最高點后,隨著噴施濃度的增加,葉綠素總含量不再增加。但隨著噴施起始時間的延遲,葉綠素總含量有不斷下降的趨勢。
2.5 模型優化
對不同磷酸二氫鉀噴施組合與終花期馬鈴薯葉片葉綠素總含量的回歸方程求最大值,得到終花期馬鈴薯葉片葉綠素總含量理論最高值為1.93 mg/g,此時噴施濃度為0.250%,噴施起始時間為馬鈴薯初花期后15 d。沒有出現最高或最低噴施濃度、最早或最晚噴施起始時間為最佳組合情況,表明試驗方案中的噴施濃度和噴施起始時間設計比較合理。噴施濃度和噴施起始時間對終花期馬鈴薯葉片葉綠素a、葉綠素b含量的各個因素組合的選優組合與葉綠素總含量相同。
2.6 相關性分析
馬鈴薯葉片中葉綠素含量與產量的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5。由表5可知,盛花期葉綠素總含量、終花期葉綠素a含量和葉綠素總含量、成熟期葉綠素總含量與馬鈴薯塊莖產量的相關性均達極顯著水平。
3 小結與討論
1)不同磷酸二氫鉀葉面噴施組合對馬鈴薯葉片葉綠素含量的影響在較短時間內有差異,表現出了作物吸收葉面肥的快速性。在低濃度磷酸二氫鉀噴施范圍內,葉綠素含量隨著噴施濃度的增加呈遞增趨勢,當噴施濃度為0.250%時,葉綠素含量最高,之后隨著噴施濃度的繼續增大,葉綠素含量下降。隨著噴施起始時間的推移,葉綠素含量有不斷下降的趨勢。
2)磷酸二氫鉀葉面噴施對終花期馬鈴薯葉片葉綠素a、葉綠素b含量的各個因素組合的選優與葉綠素總含量相同。葉綠素總含量最高為1.93 mg/g,相應的磷酸二氫鉀葉面噴施組合的噴施濃度為0.250%、噴施起始時間為馬鈴薯初花期后15 d。
3)盛花期葉綠素總含量、終花期葉綠素a含量和葉綠素總含量、成熟期葉綠素總含量與馬鈴薯塊莖產量的相關性均達到極顯著水平,且終花期與理論回歸方程的擬合程度高。
參考文獻:
[1] 李 芬.氮鉀復配對馬鈴薯葉綠素含量和產量的影響[J].現代農村科技,2011(20):56-57.
[2] 劉曉冰.日本的作物生理研究(上)[J].世界農業,1996(2):23-24.
[3] 張寶林,高聚林,劉克禮.馬鈴薯在不同密度及施肥處理下葉片葉綠素含量的變化[J].中國馬鈴薯,2003,17(3):137-140.
[4] 蘇云松,郭華春,陳伊里.馬鈴薯葉片SPAD值與葉綠素含量及產量的相關性研究[J].西南農業學報,2007,20(4):690-693.
[5] 王祥珍.鉀肥和專用肥對馬鈴薯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雜糧作物,2003,23(6):359-361.
[6] [美]F.B.索爾茲伯里C.羅斯.植物生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205-218.
[7] 弓建國,徐松鶴.氮磷鉀有機肥對馬鈴薯葉綠素含量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3):10940-1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