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比利時(C. Ducattillon)CARAH馬鈴薯晚疫病預警系統預測結果確定馬鈴薯晚疫病菌侵染時間進行施藥,第一次侵染施用代森錳鋅1次,第二、第三、第四次侵染分別使用銀法利、抑快凈、烯酰嗎啉、克露、甲霜靈·錳鋅、雙炔酰菌胺各3次。結果表明,6種組合使用對馬鈴薯晚疫病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且隨著用藥次數的增加防效提高,最后一次藥后7 d防效分別為94.89%、87.44%、94.11%、88.22%、81.00%、93.67%,增產幅度達5.63%~24.69%。
關鍵詞:殺菌劑;馬鈴薯晚疫病;防效
中圖分類號:S435.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7-4114-03
Comparison of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Several Fungicide Combinations against
Potato Late Blight
ZHANG Shu1,JIANG Fu-yuan2,LEI Chang-yun2,CHEN Er-long3,ZHAO Ren-jie3,JIANG Guo-qing3,
HU Zheng-bing3,XU Gui-fang3,CHEN Chao3
(1.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Soil Science,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2. Agri-tech Extension Station of Hubei Province Agriculture Department,Wuhan 430070,China;3.Congyang Bureau of Agriculture,Chongyang 437500,Hubei,China)
Abstract:Spraying for controlling potato late blight according to the potato late blight infection occurrence time predicted by warning system of CARAH, Mancozeb was applied in the first spraying while fluopicolide propamocab hydrochloride, famoxadone cymoxanil,dimethomorph, cymoxanil Mancozeb, metalaxyl Mancozeb and mandipropamid were applied for 3 times in the following 3 infec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rol effects of the 6 fungicide combinations against potato late blight were good. The control efficiency 7 d after the last spraying was 94.89%, 87.44%, 94.11%, 88.22%, 81.00%, and 93.67% respectively; and the yield was increased by 5.63%~24.69%.
Key words: fungicide; potato late blight; control efficacy
收稿日期:2013-02-04
基金項目:湖北省馬鈴薯產業發展專項[(2008)58]
作者簡介:張 舒(1964-),男,湖北蘄春人,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農作物病蟲害防控、農藥應用技術等方面的研究,(電話)027-88430557
(電子信箱)ricezs6410@163.com。
馬鈴薯晚疫病(potato late blight)又稱疫病、馬鈴薯瘟、致病疫霉,是一種導致馬鈴薯莖葉死亡和塊莖腐爛的侵染性、毀滅性病害,是影響馬鈴薯生產的最大障礙因素,且有逐年加重發生趨勢。
2011年依托湖北省馬鈴薯產業發展計劃項目在全省十多個地區安裝了Davis氣象站,為比利時(C.Ducattillon)CARAH馬鈴薯晚疫病預警系統[1]在湖北省的推廣應用打造了良好的平臺。化學防治是馬鈴薯晚疫病防治的主要手段,藥劑種類較多,性能和效果不一[2-5],而且由于馬鈴薯晚疫病多次侵染,使得防治次數增加,用藥成本很高。鑒于此,為了減少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次數,降低成本,降低對環境的污染,特進行了幾種殺菌劑組合防治馬鈴薯晚疫病試驗,旨在找到CARAH馬鈴薯晚疫病預警系統指導下的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最佳藥劑組合,提高藥劑防治的科學性、時效性和準確性。
1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設備
Davis氣象站。
1.2 作物及品種
馬鈴薯品種費烏瑞它。
1.3 防治對象
馬鈴薯晚疫病。
1.4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湖北咸寧崇陽縣石城鎮八一村。試驗地屬近代河流沖積母質演變的供肥保水能力較強的輕壤土,經土壤測試:堿解氮含量170.2 mg/kg,有效磷含量49.5 mg/kg,有效鉀含量157.5 mg/kg,全氮含量0.76 g/kg,pH 7.2,土壤肥力偏低。試驗地為崇陽冬種馬鈴薯高產示范區,歷年施肥量大,產量高,馬鈴薯晚疫病發生較重。前茬作物為水稻。
試驗于2012年1月4日播種,3月11日出苗,4月20日現蕾,5月22日收獲。每667 m2施用腐熟的鴨糞150 kg,45%硫酸鉀復合肥100 kg作底肥。高壟栽培,廂寬1.4 m,壟高0.4 m,雙行覆膜種植,每667 m2種植4 800~5 000株。
1.5 試驗藥劑
a、80%代森錳鋅WG,南通寶葉化工有限公司產品,每公頃次用量1 500 g;b、68.75%銀法利SC(氟吡菌胺+霜霉威鹽酸鹽),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產品,每公頃次用量1 125 g;c、58%甲霜靈·錳鋅WP,湯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產品,每公頃次用量1 500 g;d、52.5%抑快凈WG(惡唑菌酮+霜脲氰),美國杜邦公司產品,每公頃次用量405 g;e、72%克露WP(霜脲氰+代森錳鋅),美國杜邦公司產品,每公頃次用量1 500 g;f、25%雙炔酰菌胺SC,德國巴斯夫公司產品,每公頃次用量525 g;g、50%烯酰嗎啉WP,陜西先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產品,每公頃次用量900 g。
1.6 試驗設計及處理
試驗設a+3×b(第一次用藥劑a,第二、第三、第四次用藥劑b,下同)、a+3×c、a+3×d、a+3×e、a+3×f、a+3×g 6個藥劑組合處理和一個清水對照共7個處理(以下分別簡稱為A、B、C、D、E、F、CK),每個處理4次重復,共28個小區,小區隨機排列,小區面積20 m2。試驗區四周設保護區。
1.7 施藥時間及方法
根據比利時Conce模型確定侵染程度,當每代初次侵染積分達到4~6分時,用保護性藥劑a防治1次,之后根據病害發展程度進行防治,當侵染積分達7分后用b、c、d、e、f、g等治療性藥劑進行3次防治。噴藥時間選擇在上午,施藥器械為16型背負式噴霧器,藥劑按每公項對水750 kg噴施。
1.8 藥效調查
采用5點取樣法,每點查5~10株,共查25~50株,調查總株數、發病株數,計算病株率,參照GB/T 17980.34-2000標準進行病情分級[6],計算病情指數(病指)和防治效果。
病情指數=(∑各級病株數×相對級數)/(調查總株數×9)×100
防治效果=(藥后對照區病情指數-藥后處理區病情指數)/藥后對照區病情指數×100%
收獲前進行小區測產,并對防治效果及小區產量進行統計分析。
1.9 試驗期間天氣情況
根據湖北崇陽縣氣象局氣象資料,2012年2~3月份氣溫比歷年平均值偏低,使出苗期推遲,從而推遲了成熟期。4~5月氣溫比歷年平均值偏高,降水量偏多,降水天數偏多,日照時間偏少,利于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蔓延(表1)。
2 結果與分析
2.1 防治效果
按崇陽縣植保站Davis氣象站應用CARAH模型預測預報的馬鈴薯晚疫病施藥期,所有藥劑處理區均于4月13日施用1次保護性藥劑a。4月26日、5月6日、5月15日分別施用治療性藥劑b~g各1次。4月13日、4月26日、5月6日采用5點取樣法,每點查10株,共查50株。5月15日、5月22日采用5點取樣法,每點查5株,共查25株。結果顯示,第一次(4月13日)和第二次(4月26日)施藥田間沒有發生馬鈴薯晚疫病。5月6日、5月15日、5月22日共調查3次供試藥劑組合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結果見表2。
由表2可見,A、B、C、D、E、F處理,5月6日調查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分別為70.69%、58.48%、69.90%、59.13%、44.90%、69.54%;5月15日調查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分別為87.95%、77.52%、86.66%、77.92%、69.17%、85.92%;5月22日調查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分別為94.89%、87.44%、94.11%、88.22%、81.00%、93.67%。方差分析表明,3次調查結果的趨勢一致,A、C、F 3個處理防效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A、C、F處理防效均顯著優于D、B、E的防效,D、B處理防效沒有顯著性差異,D、B處理防效均極顯著優于E處理防效。
2.2 產量測定
于馬鈴薯成熟時分小區測產,折算成公頃產量,結果見表3。由表3可知,處理A~F產量分別為27 413.40、25 825.41、26 188.09、24 999.99、23 499.24、 23 224.11 kg/hm2, 處理CK產量為21 985.99 kg/hm2,產量由高到低排序為處理A>處理C>處理B>處理D>處理E>處理F>CK,藥劑處理A~F分別比對照處理CK增產24.69%、17.46%、19.11%、13.71%、6.88%、5.63%。方差分析表明,處理A產量最高,與處理C、B之間差異不顯著,與處理D、E、F、CK之間差異顯著或極顯著;處理C與處理B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二者均顯著或極顯著高于處理E、F、CK;處理D、E、F之間以及處理E、F、CK之間產量差異均不顯著。
3 小結與討論
2012年試驗區馬鈴薯晚疫病大發生,根據CARAH預警模型預報的病情發生時間,施用保護性藥劑代森錳鋅一次與銀法利、抑快凈、烯酰嗎啉、克露、甲霜靈·錳鋅、雙炔酰菌胺6種治療性藥劑各3次,這種組合使用方式對馬鈴薯疫病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和增產作用,且以銀法利、抑快凈、烯酰嗎啉組合防治效果更好,且隨著用藥次數的增加,防效呈上升趨勢。
藥劑是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主要手段,要想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找準防治時間、對癥下藥是關鍵。本試驗根據CARAH馬鈴薯晚疫病預警系統監測數據計算馬鈴薯晚疫病的侵染時間和代次,從而獲得藥劑使用的最佳時間,增強了防治的針對性,避免了盲目用藥,對馬鈴薯晚疫病的科學防控具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 斌,耿 坤,余杰穎.比利時馬鈴薯晚疫病預警系統的應用[J].中國馬鈴薯,2011,25(1):42-46.
[2] 王夢飛,楊 富,馬 濤.不同殺菌劑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田間藥效試驗[J]. 2011,25(1):47-49.
[3] 王 麗,毛文橋,孟潤杰,等.幾種新殺菌劑對馬鈴薯晚疫病的控制作用[J].農藥,2010,49(4):300-302,305.
[4] 郭成瑾,張麗榮,沈瑞清,等.幾種進口殺菌劑對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效果的研究[J].中國馬鈴薯,2009,23(1):26-27.
[5] 范書華.牡丹江地區防治馬鈴薯晚疫病藥效試驗[J].中國馬鈴薯,2007,21(3):156-158.
[6] 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GB/T 17980.34-2000 農藥 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殺菌劑防治馬鈴薯晚疫病[M].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童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