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農民外出打工學會了“收死豬”門道,遂回鄉“創業”,半年多收購、加工病死豬肉達20余噸,制成捆蹄、香腸等食品流向皖蘇豫魯4省9個市縣市場。
荒唐的是,這起特大加工銷售病死豬肉案在警方偵破之前,地方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無一察覺,并將病死豬肉問題歸結于“職能重疊、部門打架”,表示“等今年底機構改革了就好了”。
怪 死豬生意8個月無人查處
一頭頭病死豬送上門,在臭氣熏天、污水橫流的鄉間作坊非法加工,再一車車將切割、“包裝”好的死豬肉拉往外地加工銷售。在安徽省蕭縣青龍鎮,這樣一個病死豬肉收購、加工窩點生意持續紅火了大半年,直到公安機關的一次日常巡查才被發現。
據了解,從事這一病死豬肉加工的是34歲的管樓村村民管某,因搞養殖虧損,去外打工學會了“收死豬”生意經。去年6月,管某返鄉與鄰居合資,從周邊農戶、養殖場收購病死豬轉賣牟利。年底又發展成收購、屠宰一體,生意愈發“紅火”。
從走村串戶收死豬,到有人主動送死豬、雇人加工死豬、一車車往外運死豬肉,管某的“死豬財”越發越大,卻一直“生意平安”、無人查處。直到蕭縣警方在公安部部署的全國打擊食品犯罪保衛餐桌安全專項行動中,摸排發現線索,才端掉了這個黑窩點。
“當時滿院子堆的都是死豬,大多是高度腐爛,臭氣熏天、蒼蠅亂飛。”辦案民警介紹,管某雇來的幾名男子正系著圍裙對死豬剝皮、切割,現場查扣整豬及加工好的豬肉、豬骨近4噸。
管某的生意“購銷兩旺”,即便在警方訊問時,還有人電話求購600斤豬肉,要求當晚送到相鄰的濉溪縣。順藤摸瓜,警方又在安徽蕭縣臨近的河南永城和山東聊城追蹤查獲兩個規模更大的收購制售窩點,現場查扣病死豬肉增至15.3噸。
據介紹,管某等人在周邊縣市的養殖場和農村低價收購病死豬,剝皮加工后,將肉賣給黑心商販制成熟食,這些食品已銷往皖蘇豫魯4省9個市縣。
奇 層層監管“沒聽說沒發現”
根據我國現行的食品安全管理體制,畜牧檢疫、商務、質檢、工商、衛生、食品藥品監督、城管7個部門,直接負責生豬從養殖到屠宰、加工、流通、銷售、消費各個環節的監管,還有食品安全辦公室負責指導督促。這起案件中,收購、加工時間長達8個月,流通范圍涉及四省9個市縣,這些監管部門為何集體失靈?
對病死畜禽,國家要求嚴格做到“四不準一處理”:不準宰殺、不準食用、不準出售、不準轉運,無害化處理。負責巡查、處置、統計病死畜禽的是畜牧檢疫部門。
但記者從蕭縣青龍鎮動物檢疫站了解到,他們采取的是“被動監管”方式:“有病死的豬,都是養殖戶打電話過來,我們過去處理。”該站防疫員吳義強稱,因為管某收的是死豬,不可能送檢,檢疫站“沒聽說”所以“也沒發現”。
對這種說法,記者采訪的多名養殖業人士均認為“不可能”。“行業內部都有聯系,管某家離鎮上只有兩公里,這么大規模收購、加工病死豬,檢疫部門會不知道?”
負責查處私屠窩點的是商務部門。“可能是管某家太隱蔽,我們的監測沒發現。”蕭縣商務局相關負責人稱,他們平時的精力主要放在正規的生豬定點屠宰上,“收購病死豬私自屠宰算是個新現象。”但據了解,去年青龍鎮就查處過一起類似案件,銷售病死豬肉達五六年之久沒人管。
檢疫部門“沒聽說”,商務部門“沒發現”,病死豬肉經黑心商販加工,就此進入流通銷售環節。但這一最后關口為何沒把住,涉及的工商、衛生、質檢等部門都說不出個所以然。工商部門稱他們負責檢查超市,病死豬肉主要做成鹵菜,而鹵菜攤歸衛生部門管。衛生部門則稱“機構改革了,這塊職能我們已經交出去不管了”,拒絕采訪。還有部門說:“本地沒發現,應該都流到外地去了。”
問 年底機構改革了就好了?
在采訪中,蕭縣多個監管部門表示,病死豬肉問題原因在于“職能重疊、部門打架”,表示“等今年底機構改革了就好了”。
對此,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高級研修學院院長江德元認為,機構改革將進一步理順行政體制,整合監管力量,提高監管效能,但并不能包治百病。體制理順后如果僅僅是職能集中,新瓶裝老酒,能否徹底改變食品藥品安全狀況,打個問號。
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夏正林分析,許多食品安全問題都是由于監管機構執法不嚴甚至腐敗造成的。機構改革雖然避免了多部門之間的相互推諉,為落實責任制創造了條件,但執法不嚴甚至腐敗的問題卻是機構改革本身所不能解決的。(法制網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