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應該通過直觀教學法、生活素材法、小組互動教學法等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教學方法;課堂效率;教學活動
數學課是一門邏輯性強,知識性復雜的課程。新課標理念下,選擇合適、有效的教學方法,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核心問題之一。因此,為使數學課堂教學適應現代學生的學習需要。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更新觀念,創設新型的課堂教學方法,創設恰當的課堂教學情境,采用多媒體教學,鼓勵學生課外研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那么,哪些教學法適合數學課堂呢?現在筆者結合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素質等原因,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直觀教學法
直觀教學法能有效地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興趣,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呈現,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如,在教學小學一年級十幾加幾、十幾減幾時,如果單純地用語言表達會使知識難理解,而讓學生動手數小棒、火柴桿等實物,學生就會在親身體驗中輕松地體會到湊十法、破十法的奧妙。
二、生活素材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在教學中,我非常重視以學生熟悉的,并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取代脫離生產、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抓住生活這個大資源庫,讓目標得以實現。如,在教學六年級“負數”一節,利用生活中常常見到的溫度計,學生就能很好地獲取認識;教學“眾數”一節時,利用一次考試成績或學生的身高、體重等,都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說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
三、小組互動教學法
從心理學角度講,教學是一個特殊的認知活動。學生是認知活動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選擇加工,具有很大的能動性,并表現出不同的個性特點。教師要意識到這一點,利用學生的特性進行互動教學,使學生在知識獲得和能力提高上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如,在教學“分數除法”時,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上,小組合作分析誰是單位“1”的量,而不是單純地教師直接告知,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會比較深刻。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組織學生親自動手把圓分成若干小部分,再拼一拼,拼成長方形,我個人認為,動手實踐得來的知識遠比課件演示要印象深刻得多。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情,選擇合適、有效的教學方法,大膽創新,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教師要做個有心人,給予學生充裕的探索、實踐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充分發展學生對數學的體驗,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讓數學課成為活動的、創造的課堂。
(作者單位 吉林省扶余市新城局高效農業示范園區中心校)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