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愈來愈關注自己的健康,特別注意養生保健。不少媒體也在宣傳、講解中醫藥養生保健的知識。當然,這其中不乏有些過分夸大事實的廣告,也有根本不懂醫學,不熟悉臨床的“養生專家”,僅憑理論而缺少實踐依據,過度宣傳保健品,甚至講吃某些蔬菜、食品就能祛病強身、益壽延年,結果誤人誤事。有不少商家,也在大肆吹噓吃補藥就能醫治疾病,抓住人們進補養生的心理需求,進而傾銷各類保健品,使很多不明真相的人勞命傷財。
那么,什么才是正確的養生方法?怎樣才能正確運用補益藥調補身體呢?這是大家十分關心的問題。
《黃帝內經》在養生方面有句名言:“虛則補之”。明確告訴我們,身體虛弱,才能用補法。圍繞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明白什么是虛證,虛證表現有哪些形式,怎樣進行辨別,怎樣根據人的個體特點進行“辨證施補”,調補才能奏效。
什么是虛證
中醫認為虛證是指人體正氣不足,臟腑功能衰退的證候,具體表現為一組具有相互關聯性的癥狀體征。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虛證的本質,一般是指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生理機能衰退或衰竭而出現的病理狀態,或出現病理性產物。
產生虛證的原因,一般情況分為先天不足,后天失養和疾病耗損等因素。先天方面與孕育不足和遺傳有關;后天方面勞累過度,如五勞:久視、久行、久立、久臥;七傷:大飽(油膩、飲酒、吸煙、辛辣過多)、大怒、憂愁思慮、驚恐不節、形寒飲冷、強力舉重(過度繁重的體力勞動),以及運動過少等。
虛證的種類繁多,表現極不一致,很難全面概括。一般為面色不華,精神萎靡,身疲乏力,頭暈眼花,心悸氣短,聲低懶言,自汗盜汗,畏寒肢冷,飲食減少,大便滑脫,小便失禁,舌淡胖嫩,脈沉遲或虛細無力等表現。
但僅此表現就認為是虛證,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虛證是個很籠統的診斷,要準確地辨明性質,通常要從氣、血、陰、陽四個方面來分辨。
氣虛證:元氣虛弱,臟腑功能低下。癥狀表現為少氣短氣,聲低懶言,精神萎靡,身體軟弱,疲倦乏力,自汗,舌淡苔薄白,脈虛無力。
血虛證:精血虧少,充養不足,臟腑經脈失榮。癥狀表現為面色淡白或痿黃,瞼甲蒼白,唇舌色淡(面色、眼瞼、口唇、爪甲、舌質色淡),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苔白舌淡,脈細。
陰虛證:陰津虧損,虛熱內生,臟腑虛性亢進,癥狀表現為口燥咽干,五心煩熱,潮熱顴紅,消瘦盜汗,尿黃便干,舌紅苔少或無、乏津,脈細數。
陽虛證:陰寒內盛,虛寒內生,臟腑功能衰退,癥狀為面色蒼白,畏冷喜暖,手足厥冷,痰涕清稀,小便清長,大便溏稀,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而無力。
中醫的辨證論治是一個嚴謹的過程
中醫辨別虛證不單是以病人癥狀出現的有無為依據,而且涉及到飲食起居等方方面面。可是大多數民眾自覺身體虛弱時,總喜歡把自身的癥狀與從某些養生專家的說法,進行對號入座,而做出自我判斷。有些人或許受益,但往往更多時候則是容易發生誤判;還有甚者,不辨是否虛實,也不辨證候類型,就盲目跟風,亂買保健補養品服用。
其實,虛證表現是中醫經過幾千年臨床實踐,從眾多的病例中總結出有關虛證的共性規律,對簡單和典型的病證具有指導意義,但稍為復雜及疑難病證則難以獲效。中醫師診病時,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望聞問切,對每一個癥狀體征進行病機分析,去偽存真,結合病人體質、時間、環境、氣候、治療經過,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概括,才做出正確合理的治療方案。
比如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大多數認為,是因為實熱火重,此乃共性規律。但也有脾腎陽虛,陰寒盛于下,虛火浮于上所致;前者屬實屬熱,后者屬虛屬寒,。此兩者性質完全相反,要通過對病人全身總體癥狀的綜合分析,才能辨別癥狀的真假。
再如大便干燥硬結,大多數人認為是大腸燥熱引起,雖然此乃共性,但不少中老年人,習慣性便秘者,可因脾胃氣虛,推動無力,腸道濡動緩慢所致,辨證屬氣虛;還可因脾腎陽虛,寒凝冰結,水凍舟停引起,辨證屬陽虛。
由此可知,中醫辨證是一個極其嚴謹的分析過程,沒有經過嚴格的辨證訓練,最好不要盲從。所以,普通民眾,聽聽養生講座,普及一些中醫知識,提高自我養生意識,對身心健康是有益的。但當身體出現亞健康狀態時,應積極尋求有臨床經驗的中醫醫師進行辨證施治,以免耽誤病情。
慢性疲勞綜合癥與脾腎陽虛有關
到了冬季,有些人常會感到惡寒怕冷,手足冰涼,睡到半夜還感覺手足如冰,必須要用電熱毯才能有所緩解。平時經常感到疲憊,說話有氣無力,面容無血色。現代醫學找不出其中的原因,把它歸為慢性疲勞綜合癥。
而關于這類癥狀,中醫認為主要與脾腎陽虛有關。脾胃為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勞動消耗的能量,需要大量營養補充,營養來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脾胃弱則供能不足。腎為先天之本,為元氣生化之根。而人的元氣需要腎氣的激發和推動,長期勞累過度的人則易耗傷腎氣。陰冷潮濕的環境,過食生冷寒涼冷凍之品,不喜歡運動鍛煉,生活不規則、熬夜,房室過度,思慮過度;久病重病,過服或誤服性質寒涼的清熱解毒中藥,長期服用抗生素、激素類、利尿劑等西藥。上述情況都是造成脾腎陽虛的原因。
那么脾腎陽虛用中醫調理的方法有哪些呢?
第一,飲食調養,宜吃溫熱的食物,如羊肉、狗肉、鹿肉、雞肉、淡萊、韭菜、辣椒、刀豆、肉桂等。不宜吃寒涼食物,如鴨肉、苦瓜、芹菜、冬瓜、香蕉等。忌吃各種冷飲,忌吃各種生冷瓜果。
第二,精神調養,陽氣不足的人常表現出情緒不佳,要善于調節自己的感情,消除或減少不良情緒的影響。
第三,生活調攝,開展適宜的運動,如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內養操、工間操、球類和各種舞蹈活動等,亦可常作日光裕、空氣浴,嚴防久坐、熬夜、過度疲勞,保正充足的睡眠。冬季注意保暖,夏季嚴防貪涼飲冷。
第四,在專業的中醫師指導下使用補陽藥物。當考慮溫陽祛寒之品時,有鹿茸、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肉蓯蓉等可以選擇;而成方有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長期服用應在中醫師指導下進行劑量調整。
總之,秋冬季節,當自己身體感到不適、虛弱、困倦的時候,虛證已經來臨,其中要特別注意的是,虛證復雜、籠統,必須辨別癥狀真假,分清氣、血、陰、陽四種不同的虛證,辨證施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