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學生教育管理的“以學生為本”,就是以培養、激發學生的主體性為價值圭臬,以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為主要條件,以彰顯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根本基礎,來實現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融入、成長成才。
【關鍵詞】“以學生為本”;高職學生;教育管理;思考
管理學認為,現代管理應由控制性管理轉向服務性管理,并且,服務性管理思維的核心訴求即人本化,凸顯人的價值,建立遵循人性需求的服務機制。高職學生教育管理的“以學生為本”,就是以培養、激發高職生的主體性為價值圭臬,以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為主要條件,以彰顯高職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重要基石,來實現高職生的主動參與、積極融入、成長成才。[1]
1 內化“以學生為本”的管理意識
1.1 “管理學生即替學生服務”
首先,在“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管理中,管理即服務,管理學生就是服務學生。要徹底摒棄“控學生、管學生”的管理理念,應真正以學生的具體需要為管理的目標指向。尤其是要改變傳統管理中的“師道尊嚴”的意識以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間的“主從關系”(命令和遵守、支配和從屬)。其次,打造為高職生解難排憂的主動服務機制。要“急同學之所急,思同學之所需”,將與學生們平時生活密切關聯的服務延伸至課余時間、節假日。再次,努力為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做好服務。[2]要關注、關心、關愛高職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比如思想認識、學習實習、心理發展、身體健康等情況,竭力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服好務。
1.2 “關注關愛學生”
首先,學生教育管理的過程是一種雙方互動、深度交流的動態生成過程,管理學生的前提和基礎是關心呵護學生。教師既要留意觀察學生,又要把關愛建立在對學生尊重的基礎上。不僅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也要尊重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利用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方式、思維方法來建構個人知識體系。同時,還須認知、認同并尊重學生于學習上實際存在的個體差異。其次,在強化“以學生為本”的學生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者應恪守的原則是:竭力從原來的傳授者變成促進者,從管理者變成引導者,精心替學生創造一種民主、自由、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同時須注意關心學生憂愁疾苦,特別是貧困學生、農村學生,要對他們傾注更多的心血。
1.3 “師生深入溝通”
首先,要做到與學生經常接觸。高職學校的一些教師“上完課下課走”,部分學生管理工作的教師也是時時讓學生難以看見,致使許多高職生覺得“自己沒人問”。作為高職生的教育管理者,教師以學生作友,耐心地、真誠地多與學生交流,體悟學生的各種實際心理需求。其次,于教學過程和教育行動中,要多多開展平等討論,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困難、亮出問題,勇敢開展辯論,進行頭腦風暴,營造充分民主的教學氣氛。再次,在對學生的管理服務中,必須基于人本原則,注重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學術情懷,精心組織大家開展健康有益、時尚新穎的文體活動。[3]
2 切實做到“三個尊重”
2.1 “尊重學生獨立人格”
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不僅將學生作為朋友,而且將學生視為服務客體,尊重學生的獨立性、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主體與學生客體并非傳授和接受之關系,而是基于一定的文化情境開展交往,此交往過程乃基于師生完全平等的對話。教師既為一個引導者、激發者、傾聽者、關愛者,也是高職生的伙伴、哥(姐)們。值此交往情境,高職生便可獲得知識上的理解、認知上的發展和能力上的提升。
2.2 “尊重學生各項權利”
要切實尊重高職生的各項權利,并給予高職生更多知悉權、決定權。高職學校任何一件與學生有關的事項,決定之前,要廣泛、充分地詢問學生的實際想法,予以學生自由表達的時間、空間、通道。平時于高職的學校管理中,學校領導、教師占有的知識并非總比學生多、深、廣,所以,讓高職生有更多發言權,對于師長們來說也是一種交流、學習、提升。同時,高職生平時在學校,對于他們的每一項權利,學校都要充分考慮、竭力保護,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成才。
2.3 “尊重學生職業追求”
自高職生的職業能力生成過程來看,他們內在的心理需要,即學生的職業興趣、職業追求、職業理想,是他們接受外部教育影響的前提、基石,“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因此,高職教育須切實考慮學生的心靈呼喚,走進他們的頭腦之中,根據他們內在心理需要組織設計及實施教育活動,順勢而為,借力而行,使學生自覺自愿地接受教育管理,并且于受教育的過程中萃取養分,錘煉自己,提高自身職業能力。
3 創新教學方法以激活學生主體性
3.1 “主體參與式”
所謂“主體參與式”教學法,即不囿于教師講授這一單調方法,而是契合高職生學習表征而機動安排,靈活掌握,借助發現學習、活動學習、情境學習等多種形式深度激活、充分調動高職生求知的自覺性、主動性。教師于授課時,歸納、精講、提醒、評點通常須占全堂課的35%,而把65%的時間給予學生。借助啟發、引導,教師鼓勵大家于其創設的情境中主動參與、積極融入,讓學生獨立思考、熱烈討論、深入動腦,進而有力激發大家的問題意識。
3.2 “啟發式”
所謂“啟發式”教學法,既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先進教育理念之具體反映。啟發式教學的核心要義在于啟發高職生積極思考,主動求索,逐漸培養他們的科學的、辯證的思維方式。比如,錘煉高職生大膽否定、敢于質疑的懷疑意識、創新精神,依此獲得積極有效的教學效果。
3.3 “拓展式”
所謂“拓展式”教學法,就是問題拓展教學法,即在闡述某一概念、某一問題的時候,教師應注重引導,著力培養高職生舉一反三、見微知著的素質、能力。以此為基點,幫助高職生培養發散性思維的能力,同時鍛煉創新思維能力。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樹立新意識,產生新觀念、亮出新問題。
4 創新評價制度以高揚學生主體性
首先,采用多樣化考核方法。就是說,應以高職的個別科目作試點,嘗試使用多樣化考核方法,比如,或使用“三結合”(開卷和閉卷相結合、口試和筆試相結合、筆試與技能操作相結合),或綜合考試(論文、制作、設計、調研報告、答辯等加以綜合),或借助開放性試題。其次,采用發展性評價方法。發展性評價基于察覺并激發高職生的潛能、稟賦,及時準確地認可、激勵高職生的進步,客觀地反映和鑒別他們于學習、發展中遇到的困難、麻煩,并幫助他們攻克,并且將評價看成發現高職生發展可能性的路徑、方法。因此,教師在高職生平時的學習評價中,必須盡可能地實施激勵,凝聚正能量,以最大限度地為高職生捕捉成功機會。[4]
概言之,高職教育管理中欲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必須這樣,就是既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管理意識,切實做到尊重學生,又要創新教學方法以激活學生主體性,更要創新確立評價制度以高揚學生主體性。惟有如此,才能做到高職教育管理的現代化、科學化。
【參考文獻】
[1]程勉中.可持續發展與高等職業教育目標創新[J].教育與職業,1998,(1):15-16.
[2]羅貝爾·薩蒙.未來的管理:走向以人為本[M].王鐵軍,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28.
[3]李佳孝.教育管理的價值取向與主體性高等教育管理[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21-24.
[4]張蓉.構建柔性管理為核心的大學生管理新模式[J]福建商業高等??茖W校學報,2011(1):75-76.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