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紹了明光市玉米收獲機械推廣現狀,分析其存在問題,并提出加快推廣玉米機械化收獲對策建議,主要包括:積極探索農機與農藝相結合機制,生產企業要加強技術攻關,加強“三包”結合服務等。
關鍵詞:玉米機械收獲;現狀對策;明光市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2-123-02
1 玉米機械收獲現狀
明光市位于安徽省東部,耕地面積5.33萬hm2,是農業大市。近年來,為貫徹落實安徽省玉米振興計劃的要求,明光市農機局在小麥、水稻收獲機械發展的同時,加大玉米收獲機械和相關配套技術推廣力度,積極發展玉米機收和農機作業社會化服務,全市玉米收獲機械化水平有了起步和提高,實現了零的突破。從2012年開始明光市對農民購買玉米收割機實施推廣性補貼,2012年全市擁有多種型號的玉米收割機5臺,全市1.4萬hm2玉米種植面積,機收面積0.133萬hm2,機收率近10%。生產實踐表明,玉米聯合收獲機的推廣應用,既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緩解了“三秋”季節勞動力緊張的矛盾,又加快了“三秋”工作進度,促進了全市農機化工作的發展。
在玉米機收市場需求擴大刺激下,明光市農民購買玉米收獲機械的熱情升溫。市農機部門加大對玉米聯合收獲機推廣力度。一是增加玉米聯合收獲機購置補貼。認真落實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促進農戶購買農業機械。2012年,新增玉米收割機5臺,其中小型機械2臺,大中型機械3臺。二是做好宣傳推廣和技術培訓。利用報紙、電臺、電視臺廣泛宣傳玉米機收給廣大農民帶來的方便;市農機局多次召開玉米機收現場會,擴大玉米機收影響力度;同時農機校組織玉米機械維修保養技能培訓,讓更多農機手真正掌握玉米機收操作技術。三是開展跨市作業。在“三秋”期間,農機技術人員深入到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服務,積極引導玉米聯合收獲機開展跨市作業。
2 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種植結構多樣性,農機與農藝不配套 (1)機械化作業要求玉米連片種植,作物品種一致,成熟期基本一致,這樣便于大型機械作業。可現實情況卻是,受農村土地制度制約,農民一家一戶的地塊分布在各個角落,玉米種植規模小,各家種植品種不一致,而且還有間作套種現象,從而制約了機械化優勢的發揮。(2)玉米種植行距不一致,給機械收獲帶來難度。農民一家一戶種植隨意性很大,行距從30~70cm不等,給機械收獲增加了難度。(3)機耕道路不配套,造成機械田間轉移通過性差。由于資金短缺,絕大多數農村沒有修建機耕道,很多地塊機械無法進入,這就限制了機械的發揮。
2.2 玉米收獲機性能質量不高 (1)從我市農民購買使用情況看,大型3~4行玉米收獲機作業效果較好,而小型2行玉米收獲機的作業效果和收獲質量都不能令人滿意,主要表現在:一是摘穗輥經常被纏繞,俗稱“噎”機;二是秸稈還田效果差,很多秸稈打不碎,農戶還要用火燒;三是作業時因塵土及秸稈碎末將主機水箱堵塞,常發生“開鍋”現象;四是小型玉米收割機整體結構尺寸相對較大,長度大于7m,高度超過3m,田間轉移轉彎難度大,底盤不穩,在田塊坡度較大和鄉村小路行駛容易發生翻車事故。(2)機械可靠性差,性能質量不高。玉米收獲機在設計和制造方面還存在著缺陷,主要表現在:籽粒破損率、果穗損失率較高;主要傳動部件質量參差不齊,易損件壽命短,作業性能不穩定,相對于稻麥聯合收獲機,故障率較高。玉米收獲機械的產品質量和可靠性已成為制約玉米收獲機械化的發展瓶頸。
2.3 “三包”服務不完善 從我市農民購買使用情況看,部分生產廠家“三包”服務不完善,農忙時季節,售后服務人員不能及時到位,不能兌現服務承諾;并且機具零配件配送不及時,提供的配件與原車件質量差距大。
2.4 機手操作技能低 明光市玉米收獲機大都是新購買的,從農民變成農機手技能不熟練。沒有經過認真、系統培訓操作,玉米收獲機出現故障相當程度上是由于機手操作不當所致,出現故障不知如何排除,從而延誤了作業時間。
2.5 機械收獲費用高 受柴油漲價影響,農機作業成本大幅度提高,玉米收獲價格為70~80元/667m2。有的沒有剝皮功能,玉米收獲后還需剝皮脫粒,需要投入勞動力,收獲成本增加。
2.6 機具價格偏高,投資回收期長 目前1臺自走式玉米收獲機除掉補貼還需要10萬元,按每年掙2萬~3萬元計算,得3~5a收回成本。1臺小型2行玉米收獲機除掉補貼也在4.5萬元左右,按每年掙1萬~2萬元計算,得3~5a收回成本。由于資金回收期較長,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民購機的積極性。
3 對策建議
3.1 積極探索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機制 加快土地流轉,引導農民將土地向合作社或種田大戶集中,統一選育玉米優良品種連片種植,鼓勵農民盡量采用機播,保證種植行距,以提高玉米種植的標準化水平。加速實現農藝規范化,要抓好玉米種植行距,適當增大行距,縮小株距,保證玉米密度,提高玉米種植標準化程度。引導農民在選購玉米播種機時要注意播種機的行數和行距與收獲機的行數和行距一致性,這樣就解決了對行收獲的問題。
3.2 生產企業加強技術攻關 生產企業要根據用戶反映的問題及要求,及時進行產品技術改進,研發出適應強、性能好、收獲質量高、壽命長的機械,滿足玉米機械化飛速發展的需要。例如生產小型2行玉米收獲機的山東時風集團,就將刀齒切碎還田改為飛錘砸碎還田,解決了秸稈還田效果差的問題。同時建議生產企業縮小小型玉米收獲機機身長度、高度,這樣既增加收獲機的穩定性又可以適應一家一戶小面積小地塊作業,增強玉米收獲機械田間作業通過性能和靈活性。還要提高關鍵部件的質量、通用性、互換性,提高機具配套方便性和作業的使用可靠性。
3.3 加強“三包”售后服務 建立健全優質高效的售后“三包”服務網絡,進一步提高“三包”技術人員的服務水平,及時搞好供應零配件,及時解決機具作業過程中出現的技術或安全問題,提高作業效率;拓寬服務范圍,跟蹤指導機手對機械進行非作業時期的保養,保證機械始終處于良好的技術狀態,延長機械使用壽命。
3.4 積極做好玉米機收技術培訓 農機部門要利用現場會、技術講座等形式開展技術培訓,在“三秋”時節要組織技術力量深入一線進行技術指導,提高機手操作技術能力,減少因人為因素引起的作業故障,相對延長機械的作業時間。
3.5 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的政策導向作用和財政扶持資金的引導作用。對玉米收獲機械在購機補貼范圍內予以傾斜,加大玉米收獲機械的補貼力度。同時引導農民多渠道資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為玉米收獲機械化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