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晚粳是興國縣的主要糧食作物。為了掌握在該縣特定環境下晚粳品種表現出的生物特征、適應性、抗病性以及豐產性,篩選出更適宜該縣種植的高產、優質晚粳稻品種,2012年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和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在興國縣高興鎮高興村大興塅對天優998(ck)、甬優12、長江雙晚、甬優8號、甬優2638、甬優538、鎮稻11等7個晚粳品種進行篩選試驗。結果表明:甬優538、甬優12、甬優2638等3個粳稻品種較適合在該地區栽培,其他4個品種有待進一步試驗。
關鍵詞:晚粳品種;篩選試驗;興國縣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3-48-02
晚粳是興國縣的主要糧食作物,有著廣泛的種植面積,為了了解和掌握在興國縣特定環境下晚粳品種表現出的生物特征、適應性、抗病性以及豐產性,篩選出更適宜該縣種植的高產、優質品種,為本地區種植晚粳的廣大農民朋友提供選擇優良品種的依據,2012年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和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特組織在興國縣進行晚粳品種篩選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品種:參試品種有天優998(ck)、甬優12、長江雙晚、甬優8號、甬優2638、甬優538、鎮稻11;試驗地點:試驗地設在興國縣高興鎮高興村大興塅。選擇土壤肥力中等、陽光充足、排灌方便、具有較好代表性的田塊。
1.2 試驗設計 試驗設7個品種即7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面積為24㎡,小區間用50㎝分隔行分開,用種量2kg/667m2。每667m2施化肥純N 16kg、P2O5 6kg、K2O 10.5kg,N用尿素,P用鈣鎂磷,K用氯化鉀,磷肥一次性作基肥施用,氮肥按基肥:分蘗肥:穗肥=4∶3∶3施用,鉀肥按基肥、穗肥各1/2施用,水分管理采用薄露灌溉,其它管理措施一致。
1.3 試驗過程 試驗7個處理均于6月20日播種,采用塑盤育秧方式,每667m2用55片434孔秧盤,施尿素5.5kg、45%三元復合肥10kg作底肥。7月8日噴藥一次防薊馬、稻飛虱;7月15日再噴施一次送嫁藥;7月18日移栽,大田施肥情況按試驗方案嚴格實施;7月27日每667m2用25%丁芐80g結合追肥,其它病蟲防治、水肥管理等一致。7個處理沒有出現明顯的病蟲危害,禾苗長勢正常。10月23日分處理進行收獲,實行單打、單收、單曬,稱實割產量。在禾苗生長過程中,采用對角線定點取樣法,選取具代表性的植株,分別稱取不同品種、不同時期的莖、葉、穗、根系的重量,以對比各品種間產量構成因素的關系。
2 結果與分析
2.1 干物質生產情況 為了研究各試驗品種在不同生長期干物質生產情況,如莖、葉、穗、根系等與產量是否有直接關系,以及在抽穗期、成熟期相對比的莖鞘下降率、葉片下降率、根系下降率的變化是否對產量有所影響,特進行如下對比分析,詳見表1、2。
表1 干物質生產情況
[品種\ 抽穗期(g/株) \ 成熟期(g/株) \莖鞘下降率(%)\葉片下降率(%)\根系下降率(%)\莖\葉\穗\根系\莖\葉\穗\根系\總生物量\天優998\41.07\8.33\8.03\3.27\20.83\5.87\26.70\2.57\55.97\49.27\29.60\21.33\甬優12\35.37\8.23\10.23\4.25\25.10\5.30\29.53\4.07\64.00\29.03\35.63\4.31\長江雙晚\30.33\6.10\13.77\6.27\25.20\6.07\36.33\4.60\72.20\16.92\0.55\26.60\甬優8號\23.17\5.13\19.23\4.00\16.17\2.80\27.80\2.17\48.94\30.22\45.45\45.83\甬優2638\30.22\6.23\16.93\3.43\20.83\5.53\32.97\2.93\62.26\31.06\11.23\14.56\甬優538\26.07\7.93\18.80\4.43\23.23\4.23\37.13\3.57\68.16\10.87\46.64\42.11\鎮稻11\21.53\5.27\12.37\3.10\16.77\3.37\27.30\2.33\49.77\22.14\36.08\24.73\]
表2 根系與產量的關系
[相關系數\抽穗期根重\成熟期根重\產量\抽穗期根重\1\\\成熟期根重\0.829 2*\1\\產量\-0.255 2\0.205 4\1\]
注:a=0.05時,r=0.754 5;a=0.01時,r=0.874 5?!?”表示顯著相關。
結合表1、2可以看出,從根系重量下降率來說,長江雙晚、甬優8號、鎮稻11號及對照均下降明顯。根據根系與產量關系的相關研究數據可以看出,此3個品種產量應該不算很高,但對照天優998的產量卻沒有明顯下降,這可能是由于其生育期及適應南方氣候特點的緣故。從莖鞘下降率及葉片下降率則不能明顯看出與產量的相關性。
2.2 測產情況與產量構成 由于各品種在田間管理方式相同的情況下產量有所不同,為了通過各品種間產量構成因素的關系分析產量不同的原因以及得出試驗品種中較為高產和優質的晚粳品種結論,特進行如下對比分析,詳見表3。
表3 產量與產量構成
[品種\有效穗數(×104/667m2)\每穗粒數(粒)\結實率(%)\千粒重(g)\產量(kg/667m2)\與對照增減(%)\天優998(ck)\20.21\138.30\84.47\25.50\602.25\0\甬優12\14.81\257.93\72.72\22.50\629.66\+4.55\長江雙晚\16.28\127.99\85.73\24.97\480.66\-20.19\甬優8號\13.80\137.96\83.86\29.77\475.10\-21.11\甬優2638\14.56\203.69\83.84\25.03\622.15\+3.32\甬優538\15.97\224.17\78.10\23.13\646.59\+7.36\鎮稻11\23.01\89.58\92.77\25.50\487.64\-19.03\]
根據表3可以看出,甬優12、甬優2638、甬優538比對照增產,且增產水平達到顯著水平,其中甬優538達到極顯著水平,另外3個品種長江雙晚、甬優8號、鎮稻11號比對照明顯減產,因此從測產結果看,甬優12、甬優2638、甬優538等3個粳稻品種較為適合興國縣的氣候和生產條件。
表4 產量構成與產量的相關性分析
[相關系數\有效穗數\每穗粒數\結實率\千粒重\產量\有效穗數\1\\\\\每穗粒數\-0.023 9\1\\\\結實率\0.021 0\-0.926 8**\1\\\千粒重\0.658 5\-0.618 9\0.505 4\1\\產量\-0.049 6\0.825 9*\-0.688 0\-0.690 9\1\]
注:a=0.05時,r=0.754 5;a=0.01時,r=0.874 5?!?”表示顯著相關。
結合表3、4對產量與產量構成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從每穗粒數來看,甬優12、甬優2638、甬優538均在200粒以上,產量均明顯比對照天優998高,但結實率則較低,其它3個品種每穗粒數較少,雖然有的有效穗數多,有的千粒重雖大,但總體產量水平仍偏低。
3 小結
由試驗結果可以得出:粳稻品種在南方稻區的試驗過程中,根系的生長發育與其自身的結實能力(幼穗分化數量)有顯著的相關性。成熟期根重與抽穗期根重相比,比重越高,產量亦相對較高,增產潛力增大,莖、葉因受其它因素的影響而表現不明顯;從成熟實粒數來看,品種的每穗粒數越多,該品種的結實率相對越低,呈反相關性,但每穗粒數與產量卻呈現出明顯的正相關性。從總的試驗效果來說,甬優538、甬優12、甬優2638這3個粳稻品種較適合在興國縣栽培。
從本次試驗來看,晚粳稻在興國縣表現出根系與產量、穗粒數與結實率、穗粒數與產量明顯相關性,但是其它南方稻區是否有此表現,以及南方本身的秈稻品種之間是否存在此相關性,早稻各品種間是否存在此相關性等還有待進一步試驗研究。篩選的甬優538、甬優12、甬優2638等粳稻品種是否較為適合在興國縣栽培,還需進一步進行較大面積區域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