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優明118是福建省三明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育成的秈型雜交稻新組合,具有較好的豐產性和較廣泛的適應性、中抗稻瘟病、感白葉枯病和稻飛虱等特點。該文詳細介紹了廣優明118新組合的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
關鍵詞:廣優明118;種植表現;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3-55-02
廣優明118是福建省三明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用廣抗13A與明恢118配組育成的遲熟秈型雜交稻新組合。該組合具有較好的豐產性和較廣泛的適應性、中抗稻瘟病、感白葉枯病和稻飛虱等特點。2009年通過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閩審稻2009005)。
1 種植表現
1.1 區試、示范產量表現 廣優明118在2007-2008年參加福建省晚稻區試中,2a區試平均產量490.31kg/667m2,比汕優63(ck)增產8.87個百分點,達極顯著水平;2008年參加福建省生產試驗,7個試點平均產量527.5kg/667m2,比對照汕優63增產9.59個百分點;2009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區試,產量583.24kg/667m2,比對照Ⅱ優838增產3.81個百分點;2010年續試產量583.45kg/667m2,比對照增產2.51個百分點,達極顯著水平;兩年區試平均產量583.35kg/667m2,比對照增產3.16個百分點;2010年參加長江中下游區試平均產量570.74k/667m2,比對照Ⅱ優838增產2.35個百分點,增產極顯著;2010-2012年在將樂縣做連作晚稻及煙后稻推廣種植160hm2,產量一般在530~580kg/667m2,高產田塊可達650kg/667m2以上。該組合在福建2a 22點次試驗,21個試點增產,增產點次達95.45%。生產試驗7個試點均比對照增產,增產幅度在1.5%~13.4%。2009-2010年參加長江上游及中下游區試,比相應對照增產2.35~3.16個百分點,增產點率達79.3%~84.6%,表明廣優明118具有較好的豐產性和較廣泛的適應性。
1.2 生育期特性 該組合2007-2008年參加福建省晚稻區試平均生育期129.5d,比對照汕優63遲熟2.5d;2009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區試,全生育期159.1d,比對照長0.6d;2010年續試全生育期159.7d,比對照長1.4d;2a區試結果全生育期159.4d,比對照長1d;2010年參加長江中下游區試,全生育期137.5d,比對照Ⅱ優838遲5d;在將樂縣做連作晚稻及煙后稻種植,全生育期130~132d,
1.3 農藝性狀 廣優明118植株繁茂,莖稈粗壯,根系發達,分蘗力中等偏強,熟期轉色佳。著粒較密,穗大粒多,結實率好。在福建省2a區試平均株高104.2cm,穗長23.1cm,有效穗數17.15萬/667m2,每穗總粒數137.1粒,結實率82.15%,千粒重27.9g。在長江上游區試2a平均:有效穗15.8萬/667m2,株高112.7cm,穗長23.2cm,穗總粒數173.8粒,結實率81.5%,千粒重26.6g。在長江中下游區試表現:有效穗17.1萬/667m2,株高126.8cm,穗長24.9cm,每穗總粒數171.6粒,結實率76.5%,千粒重27.3g。
1.4 抗性 該組合抗性表現:中抗稻瘟病,感白葉枯病和稻飛虱。2007-2008年參加福建省區試,2a抗瘟性綜合評價為中抗(MR)。參加長江上游區試2a抗性綜合表現:稻瘟病綜合指數為2.8級,穗瘟損失率最高為5級,抗性頻率為37.7%;稻飛虱平均7級,最高9級。在長江中下游區試抗性綜合表現:稻瘟病平均綜合指數2.7級,穗瘟損失率最高病級5級;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7級。
1.5 米質 米質一般。福建省區試品質分析檢測結果:糙米率82.0%,整精米率58.1%,長寬比2.5,粒長6.4mm,堊白粒率96.0%,膠稠度66mm,蛋白質含量7.0%,直鏈淀粉含量23.5%;長江上游區試品質分析結果:整精米率69.4%,長寬比2.3,堊白粒率28%,堊白度4.1%,膠稠度61mm,直鏈淀粉含量22.4%;長江中下游區試品質分析結果:整精米率64.3%,長寬比2.5,堊白粒率63.3%,膠稠度79mm,堊白度14.1%,直鏈淀粉含量21.8%。
2 高產栽培技術
2.1 適時播種,培育適齡壯秧苗 充分利用溫光資源,季節安排合理,適時播種。選擇陽光充足,排灌方便,土層深厚,肥力中上的壤土地作秧田。在播種的前一天,結合整地做秧畦時,深施基肥:碳銨、普鈣各30kg/667m2、尿素5kg/667m2,或進口復合肥25kg/667m2。播種時做到稀播勻播,嚴格控制播種量(控制在10kg/667m2以內)和分廂定量來回撒播。播種后輕壓谷,使芽谷進入泥漿半粒谷,利于扎根發苗。并保持溝中有水,畦面不上水。秧苗長至1葉1心時,用15%多效唑80~100g/667m2兌水30kg噴施,促進秧苗底節位分蘗。2葉1心時灌水上畦面,并施斷奶肥,施用尿素7.5kg/667m2、氯化鉀5kg/667m2、復合肥5kg/667m2。追肥后秧畦面保持淺水,濕潤勤灌,達到葉蘗同伸目的。秧齡20d左(下轉71頁)(上接55頁)右,株帶分蘗2個的秧苗達90%以上,5.5~6.0葉時即移栽,移栽前4~5d施尿素5~6kg/667m2、氯化鉀6~8kg/667m2作送嫁肥,促進秧苗新根產生。
2.2 強調拔秧技術,合理密植 拔秧的好壞,對秧苗返青影響很大。因此,在拔秧時,為了減輕秧苗受傷程度和比例,提倡帶土移栽,這樣不僅有利于淺插,而且減輕落黃,返青快,發稞早。在移栽前5~6d,灌水上秧板,使秧板軟化,以便于拔秧。秧苗要隨拔隨插,不插隔夜秧。廣優明118根深葉茂,為使個體正常生長發育和發揮群體協調優勢,協調好單位面積的有效穗數、結實粒數、千粒重影響產量三因素的最佳結構,從而獲得高產。大田栽植密度要合理,適宜采用寬行窄株的種植方式,利于改變田間中后期的通風和透光條件,減少病蟲害發生,提高成穗率和保大穗多粒。密度規格為(26.4~30.0)cm×(16.7~20.0)cm,每穴栽插2粒谷,每穴栽足基本苗6~7個,栽足基本苗8萬~10萬苗/667m2。
2.3 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廣優明118繁茂性好,根系發達,葉寬長厚,耐肥較強。應合理施肥,即施足基肥促返青、早施追肥促早發、兼顧穗肥保大穗。基肥:應增加有機肥和磷鉀肥用量。施純氮6.5kg/667m2,占總氮肥量的50%,即尿素14~15kg/667m2。一般施50kg/667m2餅肥,碳銨、過磷酸鈣各30kg/667m2、氯化鉀7.5kg/667m2。早施分蘗肥:移栽后7~10d,施純氮4.5kg/667m2,占總氮肥量的35%左右,即施20kg/667m2復合肥加3~4kg/667m2尿素、氯化鉀10kg/667m2。追施分蘗肥可根據土壤肥力狀況及保水保肥能力,可以1次施用,也可以分2次施用。后期巧施穗肥:一般施純氮1.5kg/667m2左右,即施尿素、氯化鉀各4~5kg/667m2或復合肥10kg/667m2。即在主穗幼穗分化4期左右,結合氣候和稻株長相,葉色落黃,稻苗健壯,可適當多施。若稻株生長過旺,葉片濃綠,長而披垂,多陰雨天氣,可以少施或不施。
2.4 科學管水,發根促蘗 要堅持淺水栽秧,寸水返青,薄露發根促分蘗,達到以水調肥的目的。追施分糵肥時灌深水,施后讓田間的水分自然落干,保持淺水層。移栽后15~17d,當莖蘗苗數達16萬/667m2以上(每叢12個莖蘗苗)開始擱田,控制無效分糵。若氮肥偏多,營養生長過旺的要重擱田。幼穗分化4期左右,采用干濕交替,濕潤灌溉,來協調根系對水分、養氣的需求。后期切忌過早斷水,防止早衰。
2.5 加強預測,降低病蟲草為害 加強病蟲預測,及時防治病蟲害。做到預防為主,綜合防治。主要病蟲害:苗期有稻薊馬、稻飛虱、葉蟬;分蘗期有紋枯病、矮縮病和稻螟蟲(二化螟、三化螟);拔節孕穗期有稻縱卷葉螟、紋枯病;抽穗成熟期有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細菌性條斑病、紋枯病等常見病蟲害。認真做好田間病害、蟲害的預測預報,嚴格掌握防治指標,及時定好防治田塊和防治時期。選擇低毒長效、兼治病害、蟲害的農藥。每次用藥防治時,農藥品種要交替使用,防止病蟲對農藥產生抗藥性。螟蟲可以選用殺蟲雙、甲基辛硫磷等農藥防治;稻飛虱可以選用阿維菌素、撲虱靈等農藥防治;細菌性條斑病可選用噻菌酮、葉青雙等農藥防治;紋枯病可選用愛苗、井岡霉素等農藥防治;防治矮縮病應在苗期、分蘗期注意防治稻葉蟬、稻飛虱,發現病株及時拔除,補栽健康植株。雜草的防除應結合追施分蘗肥,用丁·芐100~120g/667m2或其它除草劑,拌施于田間并保持淺水層4~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