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大規模植樹造林工作的開展,埇橋區的造林空間越來越小,推進石質山造林已成為拓展造林空間的必然選擇。但由于石質山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大、投資多、經濟效益低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巖石祼露的石質山地造林綠化的進度不快。該文簡述了埇橋區石質山造林綠化的發展現狀,同時總結了推進石質山造林綠化的做法和經驗。
關鍵詞:石質山;綠化現狀;做法經驗
中圖分類號 S72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3-136-02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Rocky Mountain Afforestation in Yongqiao District
Wang Ying
(Yongqiao Forestry Bureau of Suzhou City,Suzhou 234000,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afforestation work,planting my space more and more small area,promote the rocky mountain afforesta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expand afforestation space. But because the mountain site conditions of stone,afforestation difficulty big,high investment,low benefit to many factors,rocky mountain afforestation bare rock slowl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Yongqiao District rocky mountain afforestation,and sums up some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to promote the Rocky Mountain afforestation.
Key words:Rocky mountain;Afforestation;Present situation;Practical experience
1 概況
1.1 埇橋區概況 宿州市埇橋區地處安徽省東北部淮北平原,總面積2 868km2,可耕地面積14.8萬km2,轄25個鄉鎮、11個街道辦事處,325個行政村、43個社區,總人口183萬,其中農業人口135萬,工農業總產值219.9億元,林業產值15.8億元,是淮北平原上重要農業大區。境內206國道、京滬鐵路縱貫南北,302省道、303省道縱穿全區,泗永、泗許高速、徐宿寧高速等已批準動工或正在興建,交通十分便利。全區除北部、東北部有部分低山殘丘外,大部分為平原。全區共有山387座,高度100~200m,最高的乾山海拔311.7m。平原區一般海拔為25~27m。土壤以砂姜黑土、潮土和沙壤土為主,山地土壤母巖以石灰巖為主,形成黃棕巖,土壤肥沃。
1.2 埇橋區林業建設基本情況 宿州市埇橋區林業建設,經過全區人民的不懈努力,艱苦奮斗,取得了長足發展。目前,全區有林地面積5.31萬hm2,森林覆蓋率達18.38%以上,林木綠化率22.36%;活立木蓄積量347.8萬m3,實現了有林地面積和林木蓄積量雙增長。
1.3 項目區基本情況 全區共有山地總面積1.44萬hm2,其中:已綠化0.67萬hm2,宜林荒山面積約0.31萬hm2,巖石祼露的石質山地面積0.46萬hm2,涉及禇蘭、解集、欄桿、曹村、夾溝、符離、順河、永安、時村等9個鄉鎮。
1.4 項目區發展現狀 多年來,全區高度重視荒山造林綠化工作。特別是近幾年推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及實施“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以來,群眾承包荒山、綠化荒山的積極性有所提高,并涌現出一批荒山承包大戶。據統計,全區共有荒山承包大戶485戶,共承包荒山面積近0.8萬hm2,承包費因造林難易程度不等,一般在幾元到幾百元。主要造林樹種有側柏、石榴、杏樹、桃樹、木瓜、銀杏、板栗等。由于石質山土層淺、土壤瘠薄,巖石裸露,干旱少水,立地條件差,造林綠化難度大、投資高、經濟效益低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巖石祼露的石質山地造林綠化的進度不快。
2 做法經驗
緊緊圍繞森林三大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為目標,以現代林業理論為指導,依托科技,按照國家生態環境建設和林業發展的戰略部署,從實際情況出發,統一規劃,突出重點,積極營造高標準、高質量的防護林、經濟林,防治水土流失,減少自然災害,增加農民收入,全面改善和提高生態環境水平,實施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最大限度發揮林業的“三大”效益。
2.1 基本原則 (1)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注重實效,先急后緩、先易后難,區域治理、相對集中的原則;(2)堅持生態優先,兼顧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原則;(3)堅持政策引導與尊重農民意愿相結合的原則;(4)堅(下轉142頁)(上接136頁)持積極推廣先進營造林技術和科研成果,確保技術先進、設計合理、科學實用的原則。
2.2 造林技術設計 (1)樹種設計:本著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以發展名特優經濟林為主,主要是栽植優質石榴、核桃等。低產不穩定山地設計防護林,以側柏為主栽樹種,適當配置女貞、木瓜等的優良品種。(2)造林密度:根據側柏的生物學特性及防護林造林技術規程。防護林株行距設計為2m×3m,造林密度為110株/667m2。干(鮮)果林的造林密度根據不同樹種和立地條件分別采取3m×4m、3m×5m或4m×5m,植樹33~55株/667m2。(3)整地:根據不同類型造林地,首先進行全面深翻(可采用大型挖掘機)平整林地,深挖穴,填埋土壤,清除雜草、樹樁、石塊等異物。山坡地挖穴規格60cm×60cm×60cm,栽植經濟林;40cm×40cm×40cm栽植防護林。整地時間要求在栽植前全面完成林地清理和打穴任務。(4)造林方法和質量要求:一般采取人工植苗造林,所有的苗木一律采取帶母土土球進行栽植,時間在春季2~3月份,選擇陰雨天氣。植苗時要做到苗正、根舒、采實、深淺適當、不窩根、不吊根,并澆足定根水,確保造林成活率。(5)苗木要求:防護林和經濟林,一律選用優質、速生、豐產的新品種、生長粗壯、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根系完整的苗木造林。苗木做到隨起隨運隨栽,特別是側柏苗木,要求苗高3m以上,地莖3.0cm以上的壯苗,并浸泡3d以上,讓苗木充分吸足水分后方可栽植。
2.3 保障措施
2.3.1 建立組織,強化領導 為保證項目順利實施,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項目進行調查設計、落實任務、指導技術、資金使用統一負責管理。實行目標管理,項目工程責任到人,加強質量驗收和檢查評比,嚴明獎罰,確保項目進度和質量。
2.3.2 嚴格把關,保證質量 一是把好整地關,整地不合格不造林;二是把好苗木關,確保良種壯苗;三是把好栽植關,泡穴、浸苗、深栽、澆透、踩實;四是把好管護關,苗木定植后,要分界劃段,承包到戶,插標定界,責任到人,發現毀林要嚴肅查處。
2.3.3 強化資金管理,保證資金有效使用 項目建設成功與否,資金投入和使用是關鍵。在項目建設中,資金管理實行報帳制,單獨建帳、獨立核算,除了中央預算內資金足額投入外,還要積極爭取落實相關配套資金和群眾自籌資金。項目資金做到??顚S?,嚴禁挪用、擠占、截留。
2.3.4 重視管理,完善機制 為確保項目實施的科學性、嚴謹性,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應嚴格遵照安徽省林業廳下達的有關文件精神,嚴格按作業設計施工。大膽引進各種競爭機制,鼓勵多種形式股份制經營和合作造林,采取大戶承包、拍賣、租賃等形式經營管理,充分調動群眾造林護林的積極性。
3 效益分析
石質山造林完成后,一方面增加了森林植被,提高了林木覆蓋率,增加了森林資源,為林業可持續發展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還能生產一定的林產品,增加農民收入。10a后667m2蓄積量可達18m3,按400元/m3計算,價值7 200元,平均每年720元。經濟林5a后進入結果盛期,每年每667m2可結果1 000kg,按2元/kg計算,可收2 000元,除去投入,純收入可達1 500元/667m2;為農業生產營造了綠色屏障,可以充分發揮防護林的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等生態功能,大大降低和減少了自然災害,改善農業生產,保障農業的高產穩產;與綠色長廊工程融為統一整體,初步形成區域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全面提高我區林業生態環境整體形象,改善優化投資環境,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此外,對調整林業產業布局和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