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克隆”一詞最早源自古希臘語,為“嫩枝”之意,后被運用于植物學領域,泛指植物的嫁接。盡管早已有之,但直到近10余年,隨著“多莉羊”的出生,這個詞才走向大眾生活,為普通老百姓所熟悉甚至“靈活”運用。但是,知道“克隆”這個詞,并不意味著大眾已經真的明白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作為一名自然科學的門外漢,但又是對科技與社會的議題頗感興趣的讀者,我恰巧品嘗到了來自科學家的一枚珍貴的科普果實,它便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煥明研究員的科普大作——《“天”生與“人”生:生殖與克隆》。眾所周知,“克隆人”依然是當下困擾科學家的難題,也是吸引倫理學家、公眾參與討論的熱門話題;公眾有太多的知識需要了解,也有太多的疑問需要解答。作為真正從事這方面研究的科學家,楊煥明院士的這部著作無疑是雪中送炭。
翻開扉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愛你的一班人”寫給世界上第一位克隆人的信件,這封信富含深情地表達了人類對可能到來的克隆人的關愛。它告訴我們,如果克隆人真的出現了,我們必須用一顆真誠、寬容、平等的心去對待他/ 她,他/ 她和我們所有人一樣,擁有著人類的尊嚴、權利和完整性。
書的結尾,則是克隆人給“愛你的一班人”的兩封態度截然不同的回信,分別講述了克隆人不同的成長過程、遭遇和處境,表達了克隆人對自己的歷史、身份和未來的不同看法與愿望。單是這語言生動且飽含情感的三封信,便已讓讀者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讀來時更是令人感同身受,唏噓不已。僅此一點,即可改變大眾對“科學家是沒有人情味的工作機器”“科學是冷冰冰的數據和公式”的形象認知,表達了一種充滿愛和人文精神的科學觀。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該書會將科學知識與方法的普及棄置一旁。相反,那些離大眾生活很遠的科學術語、科學理論,均被作者巧妙地穿插在生動有趣的圖片和故事情節之中。不僅如此,其中還嵌入了對實驗方法、科學家求知動力、實驗室生活的描述,以及對類似于精子銀行、生物學母親、社會學母親、試管嬰兒等更具一般性的科學概念的普及。所謂潤物細無聲,所謂文字的藝術與魅力,說的不正是這種情形嗎?
全書最為精彩之處還在于作者以高屋建瓴的眼光來審視爭論雙方各自的論據,并將它們客觀地一一呈現給讀者,而答案卻留給讀者自己去給出。就連書尾的兩封信件,也是如此,感情同樣真摯,理由似乎同樣充分。這種開放式而非說教式的寫作方式,也是科普著作中較為少見的。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表達閱讀感受,那就是它讓我更加確信:科學需要愛,科學應該充滿愛也可以充滿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