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之一達·芬奇曾經說過:“藝術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飛。”文化與科技從來就不是勢不兩立的死對頭,而應是一對如影隨形的孿生兄弟,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會給文化的表現形式、傳播方式和發展模式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在文博會這一國家級文化創意產業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盛會中,我們體驗到的不僅是被“科技”扮靚的展區,更是科技與文化的交融對于整個文化產業的深遠影響。
為文化插上“技術”的翅膀
每一場展會下來,文化與科技的美妙結合都會給不少觀眾留下絕佳的觀展感受:數字影像、聲光多媒體、LED顯示、數字三維虛擬展示等諸多高新技術的應用,明顯提升了各類展項的表現形式和感染力;增強現實功能、3D、4D等技術則在拓展豐富的互動項目同時,激發了更多觀眾的參與熱情;電腦特技等數字技術在電影、視頻制作中的應用,則是大大豐富了人們對視頻產品的感受和體驗,同時也為影視業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而生活中,像這樣的數字化技術、新型顯示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等高新技術在文化領域的廣泛應用比比皆是,不僅大大豐富了各類文化產品的表現力,更是增強了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體育運動、休閑娛樂等文化產業的發展活力。
專家表示,科技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作用是多層次的,科技創新能夠引領、支撐文化創新。一方面,沒有科技支撐,很多文化創作只能是鏡花水月,難以形成能夠走向市場的文化創意產品。比如電影《阿凡達》十年磨一劍就是最好的例證。另一方面,一些高端的文化創意業態,直接就是由科技推動的,科技不斷在拓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外延。比如動漫、網游、數字出版等,代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而這種競爭力的形成,文化只是一種資源基礎,科技恰恰為這種業態的興起提供了原動力。

科技推動文化生產力
《阿凡達》推出即成為全球第一部票房突破20億美元的電影,并同時獲得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9項提名。這部電影吸引影迷的恐怕不僅僅是故事,更重要的是前所未有的3D視覺盛宴。我們知道,將文化這樣一種無形的東西,注入到有形的科技產品之中,能夠產生巨大的價值疊加效應。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如何認識科技的潛力和邊界,如何主動利用科技創新來推動文化產品、服務和業態的創新以及產業的升級,是文化產業面臨的新一輪挑戰和機遇。
具體來講,文化科技融合,需要組織文化領域技術攻關,推動科技成果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轉化應用,那么科技的進步如何才能轉化為文化生產力呢?這里頭,金融貿易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普遍認為,加強文化產業支撐技術認定內容,搭建文化科技融合研發交易平臺,營造良好環境,是推動文創產業發展的基本保障。據本屆北京文博會主辦人員介紹,這一次展會將“全面展現我國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最新成果;突出呈現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文化經濟相互滲透所造就的產業新面貌;大力促進文化貿易和投資合作;更大范圍吸引大眾參與,拓展文化消費市場;全方位多渠道展開國際文化交流,助推中國文化走出去”。
作為一個容易流于虛幻的概念,“文化”能融合科技變得更加可觸可感,從而吸納到應有的資源發揮軟創新能力,發揮文化產業的巨大效應。其實早在文化產業發達的美歐日等國家與地區,許多金融機構都擔當了這一重任。例如,摩根士丹利不僅擁有針對文化傳媒公司的資金運作,還專門為他們設置了娛樂顧問,這些顧問對于電影、新技術行業了如指掌,以保證文化產品擁有最時興的流行元素和廣泛的市場效應。
文化交易不是曇花一現
在第七屆文博會提出“文化融合科技,創新引領轉型”主題后,本屆文博會推出“促進文化貿易,加快經濟升級”這一全新主題,可以說巧妙傳承解釋了文化與科技、金融這種千絲萬縷的聯系。
本屆展會中,將有千余個文化與科技、文化與金融、文化與多個產業融合發展、前景廣闊的項目面向全球尋求合作交易。
例如,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在展館進行版權宣傳的同時,還將重點推出簽約互動:既有六場簽約儀式的成果展示,又有小微型文創企業版權金融服務現場簽約和圖書、影視動漫、演出等現場版權交易與簽約,更有國內首個版權“黑匣子”——智慧保險箱的推介與現場登記。
尚8文化集團也將以“融合創新、協同共享、助推產業發展”的理念展示孵化投資成功的多個項目,從藝術、創意設計、影視、動漫、新媒體等領域為中國的創意人才創業提供全方位、專業化、國際化的產業孵化服務,扶持青年創意力量,聚集行業精英人才、助推行業發展。
歷經八年,北京文博會影響不斷擴大,品牌效應日益顯現,已成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國家級國際交流合作的標志性平臺。據不完全統計,前七屆文博會僅會上簽約總額達3654億元人民幣。在這場繁盛的交易背后,我們希望,承載科學技術的文化項目、文化產品不會只是華麗的報表,也不會只是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