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 這是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的名言。現在國內瘋傳的哭聲免疫訓練法、延遲滿足訓練法、嬰兒獨立完整睡眠訓練法,其核心思想皆源自此。
那么大師本人的家庭被訓練得如何?1928年,華生出版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倡導一種行為矯正式的兒童養育體系, 認為對待兒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脫情感因素,以免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這本書改變了美國兒童的養育實踐,整整一代兒童,包括他自己的孩子,都是在這種風格的教養中長大的。他的兒子們對華生的描述是這樣的 “沒有同情心和情緒上無法溝通。他不自覺地剝奪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種感情基礎。”
約翰·華生在學術圈名聲大噪之時,他的大兒子雷納卻背叛了行為主義而學了精神分析。也許是童年匱乏情感的創傷太嚴重,精神分析也未能拯救雷納。雷納曾多次自殺,后在三十多歲時自殺身亡。其前妻的兩個孩子也一直生活得不好,女兒多次自殺。
哭聲免疫法因為見效快,讓媽媽省心省力,在美國風靡一時,但被哭聲免疫法修整長大的孩子,后來輕則睡眠障礙,重則人格障礙甚至精神分裂。付出一代美國兒童的幸福代價后,此方法終于被深深反思和摒棄。如今,在歐美生過孩子的媽媽都會得到助產士和醫生的“親密育兒”建議。
但是在中國,這些錯誤觀念仍然在廣泛傳播。我的同行,一個從重度創傷童年走出,但不斷自省并且帶出健康快樂孩子的心理醫生,她的姐姐則走向另一端,使用哭聲免疫法帶孩子,堅信嬰兒是在用哭泣威脅自己,定點喂飽奶后,任憑嬰兒在哭泣中入睡,妹妹極力勸阻無效。等到了上小學的年紀,姐姐的孩子被確為診兒童精神分裂,入住精神病院。
對于這些個案,哭聲免疫法的擁護者可能會辯解,哭聲免疫法不是說一直不抱,而是不能一哭就抱,要逐步延長反應時間。經常聽到嬰兒哭鬧卻不及時反應的媽媽,可見已喪失了很多母性本能,再加上“科學理論”的支持,更相信自己的不及時回應是對的。于是媽媽對嬰兒越發冷漠,堅信嬰兒在用哭泣威脅自己,那心情不佳的時候,放任嬰兒哭泣怎可避免?即使嚴格按照第一次延遲5分鐘,后面逐步加長的原則訓練,對孩子一生的人格基礎也是摧毀性打擊。
為什么說哭聲免疫法是有巨大危害的?孩子在出生大概頭2個月里,處在“正常自閉期”,這個期間孩子對外界反應很少,基本就是吃和睡。這時候在孩子的感覺里,就像還在子宮里一樣,尚不存在“外在的媽媽”。母親的積極關注和陪伴,維持了孩子的這種“全能自戀”,即世界與我一體,呼奶喚抱,無所不能。孩子的全能自戀較充分滿足后,心智自然向前發展,逐漸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開,不僅僅關注自己,也開始關注別人,愛向內灌注滿了自然會流向外界,這就是所謂的“主體客體分化”,完成這種分化后,嬰兒對世界有一個最基本的信任,將來不會在遇到挫折時就想要毀滅一切。
哭聲免疫法等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破壞孩子的全能自戀感,孩子吃驚地發現“這個世界居然不如我所愿,我哭的時候居然不及時回應我!”可能母親只是掐著表延遲了5分鐘,在尚未形成邏輯性空間思維能力的小嬰兒感覺里,整個世界開始破碎,地獄般的煎熬似乎永無盡頭。
如果媽媽渴望一個安安靜靜的“乖嬰兒”,只有吃喝拉撒的需要,此外任何“無理取鬧”都不愿理睬,孩子只能主動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不再對這個世界發出吶喊,成為一具行尸走肉。我相信,等媽媽發現孩子這樣時,一定會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