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中國城市周邊區域的鄉村休閑旅游資源系統特征的研究,以濟南市周邊的鄉村旅游項目為例,從鄉村休閑旅游的發展特點、旅游資源系統結構、資源系統功能等方面對其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同時提出了中國城市周邊鄉村休閑旅游資源系統的優化措施,以期為促進鄉村旅游經濟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鄉村;休閑旅游;系統特征;濟南市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21-5361-04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eisure Tourism Resource System:Taking Jinan Surroundings for Example
CAI Lei
(Department of Common Course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nan 25003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areas around the cities in Chin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eisure tourism resource system were analyzed. Taking Jinan surroundings as an example, the optimization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tourism,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resource system functio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Key words: rural areas; leisure touris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Jinan city
隨著城市人群對鄉村休閑生活方式的體驗需求,以休閑、養生、健身為目的、以回歸自然為導向的鄉村休閑旅游逐步占據了旅游市場的重要地位,出現了民俗游、采摘游、登山游、垂釣游、農家樂等鄉村旅游方式,逐步構建了交通、餐飲、住宿、休閑娛樂等全方位的旅游資源功能系統。依據美國學者Gunn在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旅游功能系統理論(簡稱TFST[1],即系統要素之間存在強烈的相互依賴與相互作用),分析與研究了中國城市周邊鄉村休閑旅游資源系統的結構特征、功能特征及優化措施等,對于完善與優化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發展布局,提高農村旅游業發展的競爭力及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鄉村休閑旅游相關研究綜述
近年來,有關鄉村旅游的研究較為活躍,與區域休閑旅游研究相關的主要有區域界定、資源含義、系統功能等。美國學者Gunn提出“都市旅游環帶模式”的模型,是劃分都市旅游區位功能的重要研究成果[2]。中國學者對于城市周邊功能區域劃分進行了很多相關研究。顧琛琛[3]提出城市邊緣區具有城市與鄉村兩方面的特征,即城鄉結合部說。在中國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學卷》中對城鄉接合的地域稱之為“城市邊緣區”。2002年《國務院關于加強城鄉規劃監督管理的通知》中將此地域確定為建設用地交錯帶。方修琦[4]提出城鄉過渡帶說,即此地域為城市的主城區核心地帶與農業用地中間的地域實體。對于旅游資源,國家旅游局定義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現象和因素,均稱為旅游資源[5]。學者楊振之則將旅游資源定義為一種單向吸引功能的系統。李華辰[6]借鑒TFST理論,發展性地把旅游系統細分為客源市場(需求)系統、目的地(供給)系統、出游系統和支持系統四要素。
2 鄉村休閑旅游資源發展特點
2.1 鄉土性
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使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通過各種行為排解心理壓力,愉悅身心已成為現代人不斷自我完善的重要技能,鄉村休閑旅游的固有特征“鄉土性”正是迎合了城市人群的這種需求。“鄉土性”既是與各種旅游相關聯的資源營造的氛圍,同時也是在鄉村形成發展的歷史中形成的,即具有歷史文化特征,能夠吸引城市人群到鄉村進行休閑娛樂的特有資源特征。
2.2 廣泛性與多樣性
鄉村旅游資源的廣泛性、多樣性是中國城市周邊鄉村地域的重要特征。從地理條件來看,中國地域特征表現為幅員遼闊,地形地貌特征較為復雜,各種自然地理條件都有所表現。同時,中國的鄉村旅游資源類型較為廣泛且種類繁多:以資源的傳統觀來看,有自然、民俗風情,人文,傳統飲食,工藝品,都市、田園風光等;以資源的現代觀來看,有觀光型、生態旅游型、休閑娛樂型、度假型、養生保健型等;以資源的基本屬性來看,有自然、社會、人文等;以資源級別分類,既有按照“A”來定性的旅游景點級別,也有按照“一、二、三、四”級別劃分的標準。
2.3 系統性
依據系統理論,中國目前的鄉村旅游資源無論從其資源的組成、種類以及各資源的功能來看,都具有顯著的系統性特征。鄉村旅游資源既是系統的因子,同時也是一個相互依托、相互制約、開放的有機整體;是一個由社會、經濟、文化以及自然等要素(或子系統)構成的復合系統,同時也是自然與人文條件構成的旅游系統整體[7]。系統資源的每一個環節、每一部分對于系統的運行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某一因子發生變化就會造成整個系統運行出現偏差甚至于出現運行障礙。
2.4 季節性
中國鄉村休閑旅游從其地域特征來看主要是在鄉村這個特定的環境進行。因此,眾多的旅游項目都要根據其季節性特點來進行,還要根據農作物的生長規律以及氣候條件的發展變化來確定。中國的鄉村旅游資源主要以大自然風貌與農業生產規律相適應的旅游項目為主,而這些旅游項目要遵循季節變化的總體規律,要受到地域、地理緯度、氣候變化等條件影響,季節性特征是鄉村旅游資源的重要特征。
2.5 民族性
中國的鄉村生活方式一般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廣大的農村地區是民族傳統得以傳承的重要根據地,其中各種民間的習俗、特定的節日、重要時刻的人的行為規范、各種生產與生活的活動等都可以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如泰山的東岳廟會、菏澤的牡丹花會、濰坊的風箏節、臨淄齊文化旅游節、平陰玫瑰節等多項具有豐富民族特色的旅游項目。
3 濟南市周邊鄉村休閑旅游資源系統特征分析
3.1 濟南市周邊鄉村休閑旅游資源概況
濟南市位于中緯度地帶,其位置南依泰山,北跨黃河,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城市南部有長城嶺、跑馬嶺、梯子山、黑牛寨等山峰,地勢南高北低。氣候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較為清爽,冬季氣溫低,但無嚴寒。濟南周邊旅游資源豐富,既有歷史名勝古跡如龍山文化發祥地、齊長城遺址、四門塔、羅莊漢墓等眾多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又有五峰山、跑馬嶺、金象山、波羅峪、九如山、紅葉谷等山地旅游資源。同時還有眾多充滿濃郁地域文化特色的鄉村旅游項目:長清萬畝杏花園休閑觀賞項目;商河縣鼓鄉神韻生態農業觀光園項目;歷城區柳埠鎮大櫻桃采摘、鄉村體驗項目;民俗風情線項目(市區→高家莊→彩石→三王峪山水風景園→明水百脈泉→錦屏山旅游度假區→朱家峪)等。濟南城市周邊有黃河、小清河、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等河流,為鄉村休閑旅游項目的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2 旅游資源系統結構分析
3.2.1 空間結構 不同地區的旅游資源具有不同的空間結構,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旅游資源特色,同時也會引導旅游者的旅游行為,影響旅游資源的開發速度以及規模效益的時空安排[8]。濟南市周邊鄉村休閑旅游資源在空間結構上具有以下特點:首先是地域分布特點。城市南部主要是依托以山地為主的特色旅游資源,也是主要的鄉村休閑旅游的重點發展區域,是集山地、瀑布、植被、園林、峽谷等為一體的風景休閑旅游地域。城市的北部主要是依托黃河、小清河等水系發達的自然資源而形成的垂釣、水上娛樂、溫泉等形式的旅游資源。城市的東部主要是依托歷史文物形成的輔助性旅游資源,如龍山文化發祥地、羅莊漢墓等。城市的西部主要是依托農作物種植、花卉養殖形成的主題旅游文化資源。從旅游資源開發的角度來分析,濟南市周邊旅游資源開發呈現出南高北低的空間結構態勢。南部山區旅游資源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可觀的經濟利益驅動下獲得了較大程度的發展,并已經形成了較大規模的旅游經營聯合體形式。濟南的東部、西部、北部與南部相比,其旅游資源的開發與項目的規劃設計以及配套設施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沒有形成有規模的經營聯合體(表1)。
3.2.2 行業結構 旅游行業結構是指旅游產業相關部門提供并為滿足旅游消費者的各種需要而形成的綜合性產業,以及各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依據旅游業的特點以及旅游資源系統的行業結構特征,可將鄉村休閑旅游資源行業結構劃分為餐飲、旅館、景點、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娛樂消費等行業。通過對濟南市周邊休閑旅游發展狀況的研究與分析,得出濟南市鄉村休閑旅游行業結構特征具有以下特點:濟南市周邊鄉村旅游更注重餐飲的鄉土化、景點的自然化以及旅游娛樂與消費的特色服務,并非追求現代化的旅游基礎設施與星級服務;旅游交通對鄉村旅游的持續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會對旅游項目的推廣與吸引眾多旅游消費者產生重大影響;旅行社作為旅游消費者與旅游景點或旅游項目的重要橋梁與媒介,在城市周邊鄉村休閑旅游項目起到的旅游引導作用逐漸弱化(利益驅動),見表2。
3.2.3 市場結構 依據濟南市周邊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其旅游的市場結構可分為旅游客源市場結構和旅游目的地市場結構。旅游客源市場即旅游需求市場[9],其特點是距離對于旅游客源市場的市場結構存在相關關系,距離越近則游客出游概率越大,客流量越大;距離越遠則客流量越小,出游概率越低。濟南市周邊鄉村休閑旅游的客源市場主體主要有當地的城市人群、附近地市的旅游消費人群、以濟南為旅游目的地的外地旅游消費人群。鄉村休閑旅游的主要消費人群以當地旅游消費人群與附近地市消費人群為主,旅游出行的方式以自駕、公交為主,旅游出行的時間多在2日以內,屬于短途短時間的休閑娛樂旅游模式。同時,旅游消費能力也是旅游客源市場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消費能力強的客源市場會促進產業的發展,反之則會產生副作用。旅游目的地市場結構主要依據史密斯提出的中心地標準距離公式:
AR=■
把每個客源地在目的地客源中所占的份額作為權重,公式中結果AR為濟南市的客源吸引半徑,Xi為第i個客源地的游客比重, di為第i個客源地與目的地之間的距離, n為客源地總數[10]。通過計算得出濟南市周邊客源目的地的吸引半徑為173.52 km,可以輻射到泰安、德州、聊城、萊蕪、濟寧、淄博等地市。
3.3 旅游資源系統功能分析
依據鄉村休閑旅游資源的系統組成以及功能劃分,可以將系統分為需求、供給、出游、支持四個子系統。需求子系統主要包括客源市場與產品市場。濟南市周邊鄉村休閑旅游客源市場主要有本地及周邊的近距離客源需求市場(主導)以及國內遠距離的旅游中轉客源市場,同時還包括部分國際客源市場,其旅游產品主要以休閑、娛樂、康體、健身、鄉村體驗為主。供給系統主要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務與勞務、基礎設施。其中包括大量的名勝古跡、民俗活動(地方節日)、收獲性主題活動(采摘等)、旅游服務、人造景觀與娛樂中心項目等,是吸引旅游消費者參與旅游活動的主要原動力。出游系統是指旅游交通設施及相關措施;需求與供給兩系統中間的交流媒介(市場營銷);與出游相關的各種服務等。支持系統包含與旅游相關的各種法律制度保障、行政管理監督、自然環境的保護等措施,其主要體現在政府管理者層面(圖1)。
4 城市周邊鄉村休閑旅游資源系統優化
首先從宏觀層面上講,要優化外部管理體制。旅游資源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構成系統的諸多方面是互相聯系、相互作用的。因此,對于其復雜的系統性,監督與管理往往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同時也會出現某類問題需要多部門聯動才能解決的現象。要實現鄉村休閑旅游資源的高效服務,就要從管理體制、運行機制進行優化,使地方政府與職能部門進行監督與管理資源的有效整合,促進多方面協調統一。要優化旅游產品的結構,形成產品結構的合理化配置。旅游產品結構既有空間結構,同時也有行業結構,還存在產品結構。因此,要合理地配置資源結構,要使旅游資源產生“正近鄰效應”,使旅游資源的獨特性與共同性協調統一,增強旅游資源的吸引力。要以旅游項目為中心配套協調發展,實現布局合理。旅游的吸引力是以旅游項目來帶動并發展的,實現旅游資源的合理布局要始終堅持以項目為中心,以項目促進配套設施,以項目促進服務。
其次,從微觀上要建立適應產業發展的專門機構,提高管理的效率。要解決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的各種瓶頸問題,就要處理好農民個人、農村集體以及地方政府等各自的利益問題。要建立適應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的高效管理體制,提高鄉村旅游產業監督與管理的效率。要促進產業的內部重組,淘汰落后的發展方式。鄉村休閑旅游多以松散的家庭為基本單位,存在規模小、項目單一、資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夠規范、服務標準低等問題。要以現代企業制度為基本思路,促進小規模的家庭式經營模式轉變,使之走向聯合經營、股份制經營模式,將現有的鄉村旅游資源合理有效地優化整合,提高經營的效率,提高科學化管理水平,處理好發展與資源保護的協調統一。旅游資源是一個有機的、相互關聯的系統整體,在進行旅游開發、項目構建時,要時刻注意處理好發展與資源保護的關系。鄉村旅游資源反映的是大自然的規律,是不可逆的,一旦破壞就會對整個旅游資源系統產生災難性影響,因此處理好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楊新軍,竇文章.旅游功能系統:結構與要素分析[J].人文地理,1998,13(2):33-37.
[2] 魏 偉,周 婕. 中國大城市邊緣區的概念辨析及其劃分[J].人文地理,2006,21(4):29-33.
[3] 顧琛琛.城市邊緣區旅游規劃模式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1.
[4] 方修琦.近百年來北京城市空間擴展與城鄉過渡帶演變[J].城市規劃,2002,26(4):56-60.
[5] GB/T 18971-2003,旅游規劃通則[S].
[6] 李華辰.邊緣旅游區理論體系構建研究[D].河南開封:河南大學,2008.
[7] 佟玉權. 區域旅游系統結構優化的理論研究[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98,15(2):28-30.
[8] 王愛忠,何玲姬.昆明市旅游資源空間結構分析[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36(4)21-23.
[9] 馬 燕.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場結構分析與對策建議[J].世界地理研究,2012,21(3):161-164.
[10] 史冬防.江蘇省國內旅游客源市場空間結構分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8):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