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愈演愈烈的穿戴式設備熱潮,咕咚網推出了一款基于百度云開發的智能手環,試圖打開國內的運動健康市場。
“可穿戴技術將成為下一個十年的大機會。”被譽為“互聯網女皇”的瑪麗·米克爾(Mary Meeker)在最新發布的《2013年互聯網趨勢報告》中指出。
可穿戴技術正作為一項重大的科技變革而興起,越來越多的可穿戴設備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在休閑、娛樂、運動、健康、醫療等各方面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便捷服務,并進一步增強了人機互動,更加個性化。
瑪麗·米克爾說:“可穿戴技術將像上世紀80年代的個人電腦和目前的移動計算及平板電腦那樣推動創新。現在有些人嘲笑可穿戴技術,如谷歌眼鏡,就像當年有些人嘲笑個人電腦和互聯網一樣。”
而根據市場調查機構高德納咨詢公司(Gartner)的預測,截至2016年,可穿戴設備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00億美元,而整個互聯網市場將會向移動終端傾斜。可穿戴設備已經成為未來科技行業無法忽視的發展趨勢。
此前,Pebble智能手表和健身追蹤設備Fitbit的面世讓可穿戴設備火熱的趨勢漸露苗頭,而谷歌眼鏡的發布,蘋果、三星等科技廠商在可穿戴設備領域的布局,則讓可穿戴設備革命一下子爆發,預計未來十幾年內,可穿戴設備將成為科技領域新的增長點,并將引發一場個人數據的革命。
可穿戴設備領域的火爆,讓這把火不僅僅在國外燃燒,國內諸多大公司、小團隊也紛紛看好這個領域,可穿戴設備成為近期諸多互聯網從業者掛在口頭的名詞。
據悉,咕咚網聯合百度云共同推出的智能手環將在本月正式上市,咕咚網官方商城和天貓旗艦旗店都有出售。
主打運動健康結合云端
咕咚智能手環是咕咚網研發的一款基于百度云開發的穿戴式設備,主打“活動量檢測”、“睡眠質量監測”、“智能無聲喚醒”三大功能。
咕咚智能手環能24小時不間斷監測用戶的活動和睡眠情況,以里程、步數和卡路里為單位,讓用戶了解自己一天內運動了多少距離、消耗了多少卡路里,為熱衷運動和瘦身的用戶提供實時監測服務;在用戶長時間不運動時,智能手環還會通過振動來提醒用戶開始運動;當切換至睡眠功能時,智能手環能監測用戶一晚的總體睡眠質量,如深睡、淺睡時間、睡眠質量等,還將根據用戶的具體情況,在睡眠中最理想的時間通過無聲振動來喚醒用戶。
咕咚網總裁申波介紹說:“咕咚智能手環是一款定位在生活健康領域的日常穿戴式設備,能監控用戶的日常運動和睡眠情況,井和手機APP‘咕咚運動+’相連接,用戶可以通過‘咕咚運動+’上傳、分享自己的運動、睡眠數據,而咕咚網則會提供一些分析、指導的服務。同時,用戶還可以在咕咚網上進行數據承載、展示,并且可以在社交網絡上進行分享、PK等,總之,這是一款隨時隨地監督和督促你運動鍛煉的穿戴式設備。”
作為國內首批涉足穿戴式設備領域的廠商,咕咚網自然擁有獨家的技術和優勢,申波表示,咕咚網獨有傳感器技術和運算方法,讓智能手環在準確度、靈敏度等方面都能給用戶良好的體驗。
同時,咕咚智能手環和百度云存儲結合,用戶可以把智能手環中所記錄的運動、睡眠等相關數據通過“咕咚運動+”實時匯總到百度云端,隨時記錄和查看。
此次合作中,百度主要提供云的存儲服務,咕咚網則通過自己獨有的算法,為用戶提供分析、指導等服務。咕咚網后續還會基于百度的云服務,對收集到的用戶數據做一些深度的挖掘分析,為用戶提供更多的服務,而百度也會不斷提供新的服務和工具來支持咕咚網。
“云計算技術的興起,讓很多中小公司沒有必要再自己去搭建一套服務器,而百度提供的服務能很好地滿足我們的需求,這也是我們和百度合作的主要原因。”申波說。
目前,咕咚網已有多款硬件產品及其相對應的APP軟件,如智能手環和“咕咚運動+”、智能心率帶和“咕咚運動+”、藍牙健康秤和“搖搖減重”等,分別偏向運動管理和體重管理。
未來,咕咚網還將在其深挖的運動健康領域,推出一系列硬件配件和對應的APP,如自行車運動、血壓、心率、血糖、體溫等一系列運動健康相關產品,來幫助用戶管理自己的生活。“跟運動健康相關的硬件和APP,我們都會去嘗試。我們希望最后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平臺系統,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分析、指導、激勵等服務。”申波如是說。
“硬件+軟件+服務”模式
“很重要的一點,我們并不是單獨做一個硬件產品,而是做一個‘硬件+軟件+服務’的運動健康系統。”申波說,“除了手環本身之外,本地化的APP應用和互聯網服務也是我們非常看重的一個方面。”
基于這種模式的咕咚智能手環,既有傳統的消費電子概念,又擁有互聯網概念。因此,符合用戶行為習慣的本體化APP應用和互聯網服務便顯得非常重要,這也是智能手環在本身性能、性價比之外,另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地方。
其實從成立伊始,咕咚網就堅持“硬件+軟件+服務”結合的發展模式,只不過,早期的時候是硬件、軟件和社區相結合。后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互聯網的興起,申波看到了移動互聯網為咕咚網帶來的巨大發展潛力。“因此,我們把原來PC上的軟件,改變成智能手機上的APP應用,形式變了,但本質并沒有變,只是從PC端遷移到了手機端,整體的模式依舊是軟件、硬件、服務相結合的模式。”
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綜合了消費電子和互聯網的優勢,通過軟件應用拉近用戶、通過社區服務沉淀用戶、通過硬件產品傾聽客戶。“現在很多只做APP應用的軟件公司,雖然擁有幾千萬、上億的用戶,但卻很有可能賺不到錢。”申波說,“而在這種模式下,最起碼我們銷售硬件產品能產生營收,雖然利潤不大,但至少公司有了流水,能支撐公司的運轉。而到了一定階段,我們就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多的服務,產生更多的互聯網價值。”
申波同時也表示,硬件行業是具有一定門檻的,并非所有的公司都能進入。盡管如此,在運動健康領域,做硬件產品或是軟硬件結合的公刮也越來越多,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對此,申波表示歡迎更多的公司加入到運動健康領域中來。“有競爭,才表示行業有前途”。對于咕咚網來說,并不畏懼競爭,把產品做好、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才是最重要的。
更好地將硬件、軟件、服務三者融合在一起,三者和諧發展,是咕咚網未來非常重要的一個挑戰。就如同雷軍所說的那樣,硬件、軟件、服務是小米的“鐵人三項”,是其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其實,可以把我們看做是運動健康領域里的小米——同樣堅持鐵人三項的策略,而且三樣都要做得很好。”申波笑著說。
外形缺乏創新惹來爭議
作為一款日常的穿戴式設備,便攜性是咕咚智能手環非常突出的一個優勢,輕巧、簡潔的外形設計方便用戶24小時隨身佩戴,而不會感到麻煩。申波表示:“從用戶體驗上來說,這一點非常重要!因此,對穿戴式設備來說,將產品做得小巧、便捷才是更靠譜的事兒。”
但在外觀設計上,咕咚智能手環由于和國外的智能手環產品Jawbone Up極其相似而惹來爭議。對此,申波解釋道:“對智能手環來說,要么是像Jawbone Up這樣開環的,要么是像Nike+FuelBand這樣閉環的,可以選擇的樣式并不多。”
基于閉環設計,需要考慮用戶手腕不同尺寸的問題。最終,咕咚智能手環選擇了開環的設計。被質疑太過類似Jawbone Up,申波也表示很無奈:“我們從2011年底就開始設計這個產品了,到現在已經有一年半的時間,專門請了設計公司為產品設計了多個方案,同時研發過程中也在不斷調整設計方案,并不存在抄襲一說。”
穿戴式設備在研發的過程中,除了要考慮外觀的美觀與否之外,還要考慮到工藝的限制因素,有些看似漂亮的設計,可能當下的技術并不能完美地呈現出來,就需要不斷地調整原本的設計,這也是許多概念產品止于概念,并不能真正面世的原因。
“在做智能手環這個產品的時候,很多時候,我們有了一個漂亮的設計方案,但工廠并不能完成或者做出來很難看,那么就需要推翻原有設計重新設計產品。而除了外觀之外,相應的產品內部的電子、電路結構等細節也需要調整。”中波解釋說。
深挖數據價值打造平臺
對申波來說,“運動健康”是他創業之初就專注的研究領域。“我是IT行業出身。大家都知道,在這個行業中,亞健康、過勞死的現象特別嚴重。盡管如此,IT行業的從業者們寧愿打游戲,也不愿出去運動鍛煉。所以,我就想做出一個平臺系統,利用社會化、游戲化等特色,讓大家都能有動力、愿意去運動鍛煉。基于這樣一個設想,我們做出了咕咚網這樣一個平臺。”
在社會化方面,用戶可以通過咕咚網的平臺互動、PK、分享,同時獲得一些獎勵,有效結合了互動娛樂與運動健康。而在游戲化方面,咕咚網目前并沒有太多的動作,但據中波介紹,未來可能從兩個方面開發:一種是與現實活動相結合,如徒步中國,用戶可以規劃一條從北京到拉薩的路線,丈量每天走過的路程,記錄沿途的景色,同時與周圍的人互動等;另一種是推出電子寵物,但不同于傳統的游戲模式,只要用戶進行鍛煉,就能產生能量養活它們,而不需要每天分神去照顧它們。
同時,咕咚網也在不斷收集用戶數據,而當用戶和數據達到一定規模后,咕咚網將會與專業的第三方運動健康團隊合作,推出基于用戶數據分析的醫療建議、飲食建議、運動建議等服務。
“我們的團隊是一個技術型團隊,并不是專家型的。而分析這些數據后,針對用戶提供怎樣的指導意見、建議等,還是需要專家來決定的。”中波說,“以糖尿病為例,我們可以監測到用戶的血糖變化數據,并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但針對分析結果,例如用戶該如何控制、治療等,我們并沒有這樣的權威去給用戶提供指導,所以希望能形成這樣一種合作模式,達到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