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不惑之年,胡桐決定放棄自己原本優厚職業走上藝術創作的道路。身邊很多人并不理解他的這一決定,“可能父親是唯一支持我的人。”
胡桐的父親早年是油畫科班出身,“那個年代學藝術的人并不太多,父親就是其中的一位。”少年時胡桐對繪畫沒有太大的興趣,在家人的逼迫下,他才開始一點點地學習繪畫知識。從點滴的學習到最終考上了四川美院,這一時期,也使他真正體會到了繪畫的樂趣。“可能也就是那一段時間,讓我潛意識里真正愛上了繪畫。”
大學畢業后,美院的很多同學紛紛選擇北上從事專業的藝術創作。當時胡桐生活的地方并不像現在這樣有著非常濃烈的繪畫氛圍,繪畫道路的前景使他當時無法像同學們一樣堅持夢想。
“可能是迫于生計,也或許是沒有看到藝術這條道路光明的前景。” 在家里人的安排下,胡桐進入了當時待遇很好的中石化工作。擁有一份安定的工作對剛剛畢業的年輕人來說是個開心的事,但看著同學朋友北上追逐夢想的身影,胡桐心中不免產生一些悵然。
重拾舊夢
不過胡桐并沒有因為在中石化的工作就放棄了自己的繪畫夢想,不時接到如今從事藝術創作的大學同學的近況,胡桐也會不時拿起畫筆獨自進行創作,繪畫的夢想難以割舍。“從四川美院畢業以來,我經常在業余時間畫一些畫。1993年我開始從事當代風格的藝術繪畫,也創作了一批作品。”那時胡桐也會經常去看一些展覽,也經常到同學朋友的畫廊學習。“看到了當時藝術界最前沿的東西,我當時不解其意,但卻從中感受到了其中的魅力,也開始有興趣嘗試去創作。”
“2008年我進入了宋莊,這里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不管到誰家串門,他們都在畫畫,每家都有人在進行著藝術創作。”如今胡桐已在宋莊進行了5年的藝術創作,他說這里給了他很多與以往不同的靈感,“與很多優秀的藝術家一起交流學習,這應該就是我最終尋找的生活方式。”
在宋莊胡桐自己的工作室內,零散地擺放著各種完成或未完成的繪畫作品,他也喜歡工藝品,雖然一些是仿制品但也能傳遞出古老的文化氣息。在他看來放棄掉自己原本優厚的工作,成為眾多職業畫家中的新兵,胡桐并沒有后悔。“折騰了那么多年,真正算是忠于自己的內心。”
如今胡桐在這里也結交了眾多圈里圈外的朋友,“彼此互相交流,互相進步,一起參加展覽,我總能在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現在看來,現在做的事就是在圓自己兒時的一個夢。”
職業藝術家
“我覺得在所有行業里,沒有比職業藝術家這個行業生存難度再大的了。”剛來宋莊的時候,胡桐的朋友圈子少,對市場也不了解,因此展示自己東西的機會也少。“那時候別提賣畫了,有一段時間甚至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那幾年是很難的,后來慢慢地接觸到了很多朋友,再加上作品的逐漸成熟,才慢慢有了市場。”
對很多宋莊畫家來說,藝術創作在那個時期都經歷過很困難的時期,如今很多堅持下來的畫家很多都已成為名家,但同樣也有很多人倒在了通往成功的路上。
回想當時的辛苦,胡桐講到“吃飯是沒什么問題,但一到冬天就很難挨過,當時我自己租一家農家院,根本買不起煤,在畫室里都會結冰,甚至有時畫都畫不了,當時的那種困難你們可能根本想象不到。”
但在胡桐看來這樣的生活很充實,對于繪畫創作,自己也只能一點點摸索著前進。他說有時自己會變得沒有頭緒,這個創作過程是十分艱難的。“在那么苦的環境下,很多藝術家生活在那樣艱苦的環境,其實就是為了堅持自己的一種理想,既然開始從事這項工作,就應該義無反顧地做下去,我覺得現在40多歲了,也應該圓自己一個夢。”
傳統碰撞現代
從事當代藝術創作給了胡桐很大的施展空間。在他2013年參加的“互粉下的當代藝術”全國巡展中,自己的作品《熵·時》系列也隨之參展。
在《熵·時》系列中,胡桐多以頗具中國古典文化底蘊的仕女圖為背景,將摩登女郎放在畫中,同時畫中會出現一些現代生活元素。他將將人物放置在中國傳統繪畫的背景里,帶有對傳統文化的尊崇,再用一些富有現代感的生活元素沖擊我們固有的思維,產生出的這種強烈的視覺反差,也體現出了作品獨特的藝術張力。
與傳統藝術相比,當代的東西更加貼近現在人的思維模式。創作也更多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從事當代藝術創作的人需要對社會有種責任感,也比較具有實際意義,仔細看胡桐的《熵·時》系列,盡管作品的思想很富有現代感,但從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及批判性也可以看出作者具有很濃厚的傳統底蘊。
“從《熵·時》這一系列作品來看,我也是在摸索著做,盡管用當代的藝術表現形式,我的畫更中國畫一些,因為自己還是對中國文化比較理解,了解的也更多,有時候人歲數大了,也會重拾一些中國文化中比較傳統的藝術形式,可能我們現在閱歷還不夠,真正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可能還會感覺中國多年積攢下的東西是最好的,也更貼近中國人的心理。”胡桐說。
“對我來說,作品首先要讓自己滿意,我這個年紀的人更多地向往一種精神上的追求,物質方面差不多就可以了。精神上的愉悅就是最好的回報,真正能畫一幅讓自己滿意的好畫出來,那種感情可能是無法形容的。”
胡桐對自己的繪畫也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我沒有太高的奢望自己的作品能有多大的市場,我盡量去做自己想做的就好。如果能有一個人看的懂我的畫,會產生一些思考,這就是對我付出最大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