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青花是中國陶瓷發展進程中的最為神秘的一頁,是開創釉下彩最為精彩的“畫卷”,是中國瓷器與世界多種文化大融合的結晶。
“收藏是要回饋于民,回饋于社會的,這些藏品一定會有一場很好的展覽奉獻給社會。”
作為北京元青花俱樂部創辦人、會長,內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館副館長,張慶玉經過近20年的摸底收藏和研究,他手中的元青花展品有196件,精美標本多達上千件,重要的元青花“火照”有116件。
從出水瓷到元青花
元青花創燒成功,被確定在我國元代最后的至正30年內(1341年-1370年)。然而。史料文獻卻沒有記載,導致現代人并不知道有元青花的存在。民國早期,國外就有人研究出中國有元青花,但當時國人認為元代只崇尚金銀器,不用瓷器。直到上世紀50年代,這些精美的瓷器才被國人所認識,才有了“元青花”這個美麗的名字;70年代,國內的專家到土耳其、伊朗等國家博物館參觀,回國后才正式確認中國確實有元青花存在。
張慶玉從20歲出頭在云南當兵的時候就開始對收藏頗有興趣。1992年,他到了海南,在潭門鎮發現到南海打漁的漁民家中有一些殘破的瓷盤、瓷碗,當地漁民將其稱為“海撈”,尤以嘉靖、萬歷時期的瓷片居多,而且好壞全都混在一起。他就是從這些瓷片中百里挑一、千里挑一選出了一些元青花瓷片。
此后,經常往返景德鎮挑選有價值的元青花,成為張慶玉收藏的重點。“我從北京到景德鎮需要做一夜的火車,還要換長途汽車,我一年最多的時候可能要去十多次。”時間一長,那些景德鎮的小販都知道這個長胡子留辮子的北京老頭需要什么了。
起初,張慶玉的眼光盯在那些器形碩大、顏色艷麗的元青花上。漸漸地,他發現有些瓷器的頂部帶有文字。開始人們也不知道就這么一個字有什么用,慢慢的,人們知道他的愛好了,凡是帶文字的標本都給他留著。就這樣,大部分元青花帶字的標本都被張慶玉收集了。當時,地攤上的“火照”非常便宜,除了他想要,更多人不屑一顧。后來很多的收藏愛好者發現了“火照”的價值,但是為時已晚。“經過這些年的收藏和研究,我慢慢想通了‘火照’的作用和意義,關注‘火照’這個專題沒有絲毫的放松。”張慶玉說。
揭開元青花燒造之迷的鑰匙
張慶玉所說的具有重要研究意義的“火照”究竟是什么?
所謂“火照”,是指創燒元青花時的實驗品、試制品、試樣品。在窯里窯工們喜歡叫“照子”或者“試片”,現在考古界習慣統稱為“火照”。每一只元青花“火照”上,都有色彩深淺不一的青花,書寫著各種不規則的文字和符號;每一枚火照上的文字和符號,都代表著窯工們的一個用意。由于歷史上缺少元青花相關的資料和文獻,學界和民間普遍都被元青花的燒造之謎所困擾。張慶玉認為,“火照”的文物價值研究價值極高,有利于對元青花的深入研究。
一枚火照上出現了波斯文。張慶玉通過資料了解到,元朝建國后即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浮梁瓷局在景德鎮持續燒造瓷器70多年,證實浮梁瓷局里有波斯人做管理。早在8世紀,波斯人曾燒造出大量的釉下蘭彩建筑陶器,這些經歷和成果在影響著景德鎮的窯工們,景德鎮燒造青白瓷和樞府瓷已經非常成熟,并供應大批白瓷給元朝社會使用。蒙古統治者很重視技術人才,尤其是各種工匠,無論什么人種,都必須要發揮自己的作用,景德鎮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合的條件,在中國窯工們的反復試驗過程中,優美的釉下青花瓷器能脫穎而出,這應該是順利成章的事情。因此,在元青花器物上看到阿拉伯文字和波斯文也不足為奇。
那么,為什么火照中會出現八思巴文呢?在當時,大活佛國師八思巴創造的八思巴文,是想在民眾中進行普及,但遇到傳播困難。最后八思巴文只能成了蒙古統治上層使用的文字語言,火照中出現八思巴文也說明了有蒙古管理人員出現在窯里是正常現象。
“火照”中寫有姓氏的照子占了一定比例,張慶玉認為,這說明民間燒造元青花的窯址是以家族為單位的。當然,浮梁瓷局屬于官窯控制,官控生產出的優質元青花瓷器,質量好、品質優。從元青花的器物資料中看得出,元青花一定是分著等級和品級的,輸出海外的元青花等級就高,器形碩大紋飾繪畫技術高超,使用的胎料是潔白優質的“好料”、使用的畫藥都是“頭青“一級。優質的元青花是供給達官貴人使用,老百姓使用的元青花則是由小窯生產。這樣的生產規模,就拉開了元青花的等級分類,從姓氏火照中可以得到證實。
然而,這些了解只不過是冰山一角,元青花的神秘面紗仍然未被揭開。 “唐禮”“上聲好”“火應盆中出”“百人交花”“三盆文 四盆含”“四月、五月、七月、九月”“君禮 宗思”“木棉”等等悉數出現在火照上,文字內容豐富涉及面廣,里邊的很多秘密還需要慢慢破譯。
獨享不如眾樂
“收藏是要回饋于民,回饋于社會的,這些藏品一定會有一場很好的展覽奉獻給社會”張慶玉說。張慶玉認為,元青花遍布世界各地,所以真品不僅僅存在于官方博物館等一些研究機構中,民間的元青花一定是存在的,而且就在我們身邊。但是民間收藏不能一廂情愿。很重要的一件事是要得到文博界和官方的認可,讓有能力的人一起來保護元青花瓷。
最近的幾年里,國內文博界和國外的行家們沒少到張慶玉的藏館中看元青花標本資料。“每位專家學者身上都有著自己的特點和長處,他們對每一件器物的理解和認識都有自己的見解。元青花的創燒在中國,英國人發現了它,美國人證實了它,用歷史實物文字解開它的身世之謎,然而,完善對它的研究、還應該是我們中國人。”